周進文
(黑龍江省大西江農場,黑龍江 黑河 161448)
奶牛酮病在臨床生產中也稱為酮血病,屬于營養代謝病,一般是母牛產犢的6周以內出現發病,最遲發病也不會超過10周。營養狀況好且運動量少的舍飼高產奶牛在生產中比較容易發病。奶牛發生酮病會直接損害飼養者的經濟收益。所以,在實際生產中應該將奶牛酮病的防治工作落實到位,以確保飼養者能夠獲得期望的經濟效益。
臨床生產中多見奶牛在產犢之后的早期泌乳階段發生酮病的情況。實際生產中主要就是因為高產奶牛采食了過多的精飼料而粗飼料攝入相對比較少,對于瘤胃的正常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抑制奶牛的食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瘤胃的內環境,奶牛采食量的降低造成機體會消耗較多的能量和礦物質,所以此時如果奶牛采食的飼料中缺乏生糖物質,或者是飼料碳水化合物的供應比較少,就會導致機體出現葡萄糖代謝負平衡的情況,最終引發白牛酮病。同時奶牛采食的飼料缺乏糖和蛋白質的添加而脂肪含量過高,或者是飼料存在變質、發霉或腐敗的問題,奶牛采食的青貯比較劣質等,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影響奶牛機體的內分泌變化,從而出現紊亂的情況,引發肝臟或者是瘤胃的疾病,更進一步直接誘發奶牛酮病。奶牛如果在日常生產中不能夠接受充足的光照,同時又缺乏一定的運動量,或者是患前胃遲緩、創傷性網胃腹膜炎、生產癱瘓及慢性消化障礙等疾病,在生產中都會出現繼發酮病的可能;此外,如果生產中存在反復發病的奶牛,有可能是遺傳方面的因素影響所造成的。
奶牛在患病之前會表現出一些異常而敏感的癥狀,常見患??谇换蛘呤潜莾群舫龅臍饣蛘呷橹?、尿液等,伴隨著散發出輕微的爛蘋果氣味,但是在臨床中不容易被發現。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病牛的癥狀會更加明顯。在實際臨床生產中奶牛酮病主要分為癱瘓型、消化系統混合癥狀型和神經型三種,但是區別并不明顯。
酮病屬于奶牛在泌乳期容易發生的代謝疾病和管理性疾病,所以在實際飼養生產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以確保獲得比較理想的防治效果。
奶牛日常采食的日糧應該保證合理的營養搭配,粗飼料應該質量和口感都比較好、容易消化且營養豐富,同時要控制濕青貯的投喂量,避免給奶牛投喂酸性的糟渣類飼料,也不能投喂沾有霉塵的干草給奶牛。奶牛的飼料中應該盡量不添加或者是少添加非蛋白氮,否則會對青貯中玉米的消化產生影響,很容易造成奶牛發生酮病。生產中要減少脂肪類飼料的供給。提倡給奶牛投喂全混日糧,根據奶牛實際不同的生長階段對飼料配方加以合理的調配。
處于干奶期的奶牛在實際生產中應該避免機體過肥或者采食的過飽,將精料的投喂量相應的減少,在生產之前要將奶牛機體的消化機能調整好,保證精料中蛋白的含量不宜過高,通常應該保持低于16%,同時配合將脂肪類飼料的投喂量降低,而青干草的投喂可以隨意。
奶牛在產犢前2個星期乃至產后的一段時間,相應的將奶牛能量飼料的供應量提高,促進奶牛的食欲,但是這個時期就避免輕易更換飼料配方的情況出現,即使是飼料配方進行輕微的變化都會對奶牛的適口性和食欲造成影響。同時還應該加強鈣和其他營養物質適量的補充,但是應該注意,在生產之前不能夠配比過高的鈣含量。實際生產中,在奶牛生產之前可以適量的添加丙酮酸鈉在其日糧中,以確保有效的降低奶牛發生酮病的概率。在奶牛生產之后應該給其飼喂紅糖水,主要應該確保奶牛具有比較正常的食欲狀態,否則會導致奶牛的體重明顯下降,從而引發機體出現營養失衡等不佳的狀態。此外,也要求保證奶牛能夠攝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但是應該注意:高產奶牛群采食的日糧中不適宜添加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否則奶牛容易發生食物性的瘤胃酸中毒癥狀,臨床中對于這種情況的有效預防方式主要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在奶牛日糧中添加碳酸氫鈉、碳酸鈉等緩沖劑,同時還要注意補充適量的維生素,這樣能夠在實際臨床應用的過程的獲得比較好的效果,而且能夠有效的增強奶牛機體對于疾病的抵抗的能力。在母牛生產之后,可以在其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高鈣飼料,以確保奶牛機體內的鈣代謝平衡狀態。
實際生產中,飼養場內存在的年老、高產或者是患過酮病的奶牛,可以在其進行生產前的7d,通過補糖和補鹽的方式進行酮病的防治,一般可以每天給其分別補充200ml的50%葡萄糖和5%氯化鈉溶液。生產之后才有患病表現的奶牛,可以每天分別注射2次7500ml的50%葡萄糖以及500ml的5%碳酸氫鈉,以及60ml的氫化可的松,在臨床中的預防效果也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