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芬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浙江 麗水 323000)
鄉村是需要挖掘和細心經營的,鄉村如果失寵,歷史傳統和歷史文化村落將遭到破壞;鄉村如果不保護,祖宗留下的文化將傳承脫節;鄉村如果不整改,農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就得不到提升。美麗鄉村振興發展已經成為了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蓮都區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甌江中游,資源稟賦豐富,空間形態多樣,在這優勢下,區委、區政府抓住現有條件和機遇,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市前列。2019年,成功創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打造“千萬工程”蓮都樣板。完成公廁改造480座,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建制村覆蓋率100%,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建制村覆蓋率100%,“養豬上樓”立體生態養殖被農業部列入“五大治污模式”。獲評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6個,建成6條美麗風景線。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村公路144.16km,完成農村飲用水達標人口覆蓋率84%,被評為全省小城鎮綜合整治優勝單位。
美麗鄉村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主要還是依靠以上率下、政府推動式展開,部分農民認為建設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勞投錢,不愿意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
美麗鄉村建設從前兩輪的“村莊整治”,演變至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再提升到現在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也陸續出臺制定了相關政策規劃,明確相關部門職責,但仍有少數部門片面的認為,但凡帶“農字”的項目均應由農業部門牽頭承擔,在工作推進中因職責交叉、管轄范圍不明等因素影響,造成工作被動,不利于整體推進。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依舊較為普遍,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民生需求,但隨著一個階段工作的結束,后期管護更為關鍵,部分公共服務設施的電費、維修費,日常保潔費用,綠化亮化,污水設施運維等管理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相比建設資金而言,后續管護資金投入不匹配,甚至有些管理資金鏈中斷,影響了設施的正常運行。
一是要科學規劃城鄉空間,強化區域國土資源空間管控,全域落實環境功能區劃,注重城鄉一體規劃,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要利用好兩者之間的“天然關系”,充分發揮城鄉的自然條件,并激發城鄉一體的潛在優勢,要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二是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村莊特點,制定出臺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鄉村規劃,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不同種類、應有盡有的特色鄉村。三是如何實施規劃,尋找一批專業人士對規劃進行“把脈問診”,并有序開展,過程中要詳細掌握規劃的落實情況和實時更新建設的進度情況,為這張藍圖的制作保駕護航。
一是對區域內自然景觀的開發和利用,對人文景觀的挖掘和保護,對區域特色鄉村的宣傳和推廣,打造一條美麗鄉村全域精品旅游路線。二是對傳統古民居的保護,在挖掘的同時要做好對其生命力的延續,通過深挖、建設特色精品民宿,和日常宣傳、村內廣播等方式將對傳統古民居保護意識植入村民的生活,建成一批富有當地特色的精品示范民宿項目,融入當地的民俗民風,增加客人的體驗感,并做好宣傳,打造成網紅民宿打卡點。三是加強鄉村生態和傳統民風明情的保護,在注入新鮮事物的同時要遵循自然,緊跟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的潮流,借鑒嘉興烏鎮、諸葛八卦村等成功經驗,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景區和鄉村田園生活綜合體,打造數條全域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完美的展現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是向綠色發展看齊,扶持一些有潛力的產業,打造一批綠色食品地理標志,延伸產品加工鏈條,促進涉農企業集聚發展,培育一批品質好、檔次高的農業龍頭品牌和企業,打造精品、做出樣板。二是根據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和傳統工藝,來開展特色工坊建設,打造出一批精致又有地方韻味的農業特色工坊,舉辦鄉村美食節等特色活動。三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開展“藝術家入駐鄉村”、引進同類型產業的領頭雁等計劃。四是要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充分發揮技術和智力的優勢,加快“互聯網+農業”等產業發展,使美麗鄉村振興多一雙信息化的翅膀。
一是要對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宗祠、古橋、古道等要進行保護,爭取相關項目納入國家鄉村文化繁榮興盛重大工程,打造出一批在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村。做好宣傳,利用現有資源來探索建設一批鄉村博物館。二是牢牢抓住優良傳統文化基因。研究編制傳統鄉土教材,讓鄉土文化變成學生不離手的“課外書”,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傳統文化,舉辦一些實踐活動。三是將民俗文化散在每個大街小巷,保護、宣傳處州古詞、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一批文化傳承基地,研學基地。不間斷開展各種大中小型文化惠民工程、百場文化進鄉村、群眾自創自演文藝節目匯演等文化活動,使民俗與群眾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四是開展鄉村培訓班,請一些專業人士通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來提升基層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