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旭緯
(寧國市城市園林管理服務中心,安徽 寧國 242300)
綠道是城市的生態廊道,是在居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對原步行空間的升級和打造,與傳統道路不同的是,它更像是一條開放的線形公園,在整個城市中自由穿梭,通過提前進行綠道網絡規劃,不斷完善網絡系統,鼓勵更多的居民綠色出行,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隨著各地發展全域旅游建設的需求逐漸提升,加強和完善城市綠道建設愈發重要。
綠道建設不僅僅用于步行和騎行,還能通過增加附屬設施建設提升人們的游玩體驗,如沿途修建驛站便于游客和居民休憩和交流,提取地方文化并加以展示,甚至于在自然保護地建設科普館等附屬設施實施科普教育,既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濕地,也銜接老街、古鎮和特色景點,讓人們在游玩中認識城市最深刻的記憶。
城市綠道由六大系統組成,分別為綠廊系統、慢性道系統、交通銜接系統、服務系統、基礎設施系統和標識系統。構成要素包括綠化保護帶、綠化隔離帶、步行道、自行車道、慢性綜合道、銜接系統、停車設施、管理設施、商業服務設施、游憩設施、科普教育設施、安全保障設施、環境衛生設施、車輛導向設施、信息標識、指路標識、位置標識、警示禁止標識和教育標識。
寧國市位于皖南,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近幾年來,寧國市通過利用良好的自然山水資源,大力推進城市綠道建設,完成由濱河公園、西津公園、翠竹公園、濱河長廊等多個公園沿河自行車騎行道及公園內健康步道組成的環西津河綠道,完成城西湖綠道、泗聯河綠道、胡樂路排水渠沿河綠道以及老城山水體驗環等城市綠道,配套建有騎行小品、綠道標識標牌、綠道總索引等導示系統,并完善了照明、公廁、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和加強綠道沿線植物建設,隨著各區域綠道不斷完善,寧國市綠道網絡開始逐步形成。
盡管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注重綠道建設,一些問題也開始凸顯:
(1)空間布局上的不合理,缺乏系統聯系和組織。城市綠道建設過程中老城建設已成形,綠道改造建設困難,同時各綠道往往作為市政或公園的配套附屬工程分開進行建設,導致各區域綠道聯系不緊密,難以形成統一的整體,連續性不足,無法形成環形的網絡系統,給市民的出行及交通帶來了不便。
(2)綠道的文化因素考慮不到位。城市綠道在項目策劃、規劃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其文化性,沒有注重和城市人文資源和文化場所相結合,文化滲透力不足,內涵不夠豐富,缺乏地域風情和文化活力。
(3)配套設施建設不足。綠道建設往往只是注重道路的銜接和兩側綠化的配置,忽視了相關配套設施如路燈、綠道形象標識、索引系統、指示牌、驛站、廁所等設施建設,缺少趣味性視覺元素,為居民綠色出行帶來了困難。
(4)綠道獨立性不強。已經形成環形的連續型綠道,如環西津河綠道,其綠道形式受濱河公園、西津公園和翠竹公園等風格制約,形式不統一。
打造城市綠道起到保障綠道基本生態功能、營造良好景觀環境作用。保護和結合現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征,加強生態紅線保護的同時將地域文化與山體、水體特色景觀相融合,打造休閑山林棧道與自然濱水綠道,逐步拓展與完善綠道網絡體系,對綠道網線中的各節點進行評價,并盡可能進行串聯,以充分展現該區域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底蘊,達到現代文化元素與歷史文化遺存和諧統一,為市民與游客的外出游玩帶來新的體驗。
綠道選線應結合所在區域和資源稟賦的特點,提前規劃,利用發展全域旅游的契機,結合自然環境和具體項目開展,綜合周邊山水環境和視覺通廊,找準最佳的行走線路,如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方案中,綠道采取與原雙龍大堤相結合建設的方式,既避免了對濕地資源的破壞,同時也加強了與城市人文特點的結合、城市基礎特點和城市歷史特征的融合。
作為當下人們綠色出行的主要途徑,綠道的建設逐步提升了周邊區域的商業價值,為提高綠道利用率和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新動力;可以將綠道及服務驛站的設置與城鎮休閑服務產業相結合,與特色村落、農家樂相結合,與景區、度假村相結合等,建立多元化的投資融資體系,探索市場化、產業化的運營模式。
在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前提下,盡量提高綠道的可進入性和便利性,強化綠道與快速公交站點、常規公交系統、客運站、道路系統等交通設施的銜接;遵循人性化的指導方針,完善路線配套設施、標識系統、應急救助系統等,盡可能滿足城鄉居民休閑、運動、教育等多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