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璐
(貴州省國際工程咨詢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0)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初現農業產業集群,然而這樣的農業發展模式由于缺乏經驗,沒有得到統一規范化的管理,責任感不強,特別是在農產品發生病蟲害時,對農產品進行農藥的噴射,雖然有效抑制病蟲害,但噴射的農藥也會殘留在農產品上,影響安全質量,影響人們的健康[1]。同時,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設備簡陋,沒有形成獨立的品牌效應,缺乏地方特色。特別是農產品的季節性、鮮活性強,在產業集群上,沒有形成良好的供應鏈模式,就會造成農產品的腐爛,無法形成統一的集體競爭力。
農業產業多是散戶狀,將自身生產的農產品兜售給企業,沒有形成統一的生產基地管理,但這樣就造成同一地區的農產品同質性強,沒有形成強烈的品牌效應,同時,抵抗風險的能力差,難以實現市場的細分及差異化優勢,更為倉儲物流等基建設施提出更高要求,無法發揮農業產業的良好效應,更無法獲得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2]。
多數農戶僅關注到眼前的利益,無法有效辨認國家禁用的農藥,更沒有建立對農產品生產源頭質量安全的認知,其農業生產安全意識淡薄,不清楚國家有關無公害農產品的安全生產規劃,更無法辨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普遍缺乏品牌意識,急需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主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三種認證方式。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意味著該產品質量的優質、使用的安全,特別是一些遠離市區環境的農業產業基地,更具備優質的自然環境,適合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對增加農民收入有著直接的關系。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注重自身的健康問題,從如何吃得飽向如何吃得好過度,特別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出現,極大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還能夠監督市場中農業產品在生產中的不良現象,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從根本上保障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就需要完善農產品生長的自然環境,綠色、純天然的種植,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使農產品通過質量安全認證。完成該內容的前提,就是要保護好我國農業的生態環境,積極預防或整治環境污染問題,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由于農戶迫切追求利益的增長,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學藥品,強化農產品的快速生長,為我國對外出口的產品增添許多負面消息,從而影響對外出口的比例。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真,提升我國農產品對外出口比重,建立“綠色壁壘”,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保證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完善IS09000質量管理體系和HACCP等認證,與國際接軌,按國際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獲得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實現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問題,就要推行農業產業的標準化建設,對散戶進行統一集中的管理,這樣才能保障農產品的生產質量,按照規范化的方式生產,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從源頭清楚生產過程中不良的農產品,避免其流入市場中,以更高質量的產品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贏得市場份額。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財政投入。引進更高素質的人才,用先進的技術提升對農產品的監管。同時,還要加強生產者及管理人員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認知,讓所有人都能加入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中,共同守護國民的健康。
對農產品要建立統一的監管體系,通過省、市、區的層層配合,設置專門的幫扶小組,做好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業務培訓工作,并配備優秀的監管員、檢測員、認證員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幫扶工作,更為農戶帶去不定期的技術培訓,提升農戶對于農產品技術養殖水平,督促農戶向著綠色生產、合法經營的方向發展自身。安排專項經費,強化鄉鎮農產品快速檢測,加強鄉鎮監管隊伍建設,強化生產環節的日常巡查,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業產業的發展首要任務是強化農戶的思維,其有效方式就是完成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從而對不安全的農產品進行無公害處理工作,政府要做監督指導工作,幫助農戶配備無公害化處理設備,對于不安全的病死畜禽、水產品等進行焚燒與深埋,做好有關內容的登記等工作,切實做好無公害的處理任務。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業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只有做好市場監督、推行農業產業的標準化建設、加大資源投入、切實做好無害化處理工作,才能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把關工作,確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