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榮
(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農經站,陜西 漢中 723200)
城固縣位于陜南秦巴山區,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自2017年修訂《農民合作社法》之后,我縣農民合作社逐步規范健康發展,有效提高了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收益。同時,《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的印發,也為包括農民合作社在內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發展指明了路徑和方向。截止2019年底,全縣在市場監管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共計881個,入社成員27315人,帶動農戶57265人,涵蓋了糧油、果蔬、種植、養殖等領域。創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3個,省級示范社12個,市級示范社14個,有8個合作社錄入陜西省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冊。雖然我縣的農民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嚴重缺乏產業領軍人才。一是大多數合作社的領辦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在從事農業生產中實踐經驗豐富,但因年齡、學歷等因素的制約,經營理念、市場意識、其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要求。二是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匱乏。導致在如何做大做強合作社和對農產品的定位上吃不透,摸不清,市場開拓能力明顯不夠,且合作意識不夠濃,嚴重制約了合作社的創新發展壯大。三是個別合作社創辦目的不純,僅僅是想著能不能得到國家的優惠政策扶持,以取得國家重大項目資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有的為了完成當地政府下達的任務指標;有的為了套取國家扶持農業發展的補助資金,因此造成了“空殼社”、“掛牌社”現象的存在。
很多農民合作社實力弱,生產規模太小。截止目前,全縣獲得注冊商標的合作社僅有14個,有獨立包裝的農產品12個。具有明顯區域性特色的柑橘、茶葉、食用菌等農產品,沒有形成品牌化。由于領辦人缺乏創建高質量品牌的意識,資金投入也少,導致所出農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傳統的以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的單一營銷方式,不能實現產銷對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社的經濟收益。
農民合作社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實力不清的問題。有些合作社成立之初,雖有規范的章程和完善的機制,但由于領辦人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民主意識不強,管理水平有限,按照章程設立的各項制度,實際上沒有發揮到真正作用。部分合作社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運作和管理不謹慎。雖然社員參與了盈余分配,但只是按照出資額度進行分配,實質上就只得了利息,并沒有依照章程規定按交易額或交易量進行嚴格意義上的分配。由于合作社財務人員變動頻繁,日常收支不能及時入賬,沒有定期對社員進行財務公示,且大部分合作社沒有建立成員賬戶。財務狀況混亂不規范,在社員退社時無法提供財務結算的相關依據,導致社員從中受益小,嚴重影響了其投入發展的積極性。處于農產品生產階段的農民合作社,精加工和新型營銷模式還未融入市場,缺乏市場競爭力和認知率。
農民合作社在發展時自身積累資金能力不夠,尤其是在產品運營,深加工和拓展業務環節對資金的需求較大。社員入社繳納的會費非常有限,融資渠道狹窄,信貸難度大,額度低,嚴重制約了其生產經營。政府在資金、信息、技術、防疫、財務和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扶持,引導力不夠。在政策補貼上,更傾向于有經營實力、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經營主體;財政資金支持數額太少且隨意性較大,發揮的作用有限。各級政府雖在扶持合作社發展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沒有落到實處。
領辦人作為合作社發展的核心人物,他們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未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需要加大對合作社負責人的強化培訓,提高他們的認知,增強其作為“領頭羊”的意識,培養造就一批有技術、知市場、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強化合作社負責人多渠道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定期在合作社內部開展團建活動,培養和增強社員參與合作社發展的主人翁意識,保持“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態勢;聘請專家對社員開展系統的技術培訓,實地指導教育,不斷全面提高社員的組織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質。鼓勵引導他們改變固有思想,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并且在一些帶動能力強、示范作用好的合作社派駐農民專家進行實地指導。邀請金融專業人員定期對合作社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促使其熟練掌握農民合作社財務核算、年度業務報表編制,做好盈余分配等工作,如實核算合作社的財務收支情況。合作社的財務人員也要不斷發揮“干中學”的精神,平時多積累,努力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財務控制能力。
一是建議政府部門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對合作社性質、組織形式、辦社原則和目的的廣泛宣傳工作,營造發展合作社的良性氛圍。鼓勵農技人員和農林類專業的大學生到合作社工作,大學生村官參與領辦合作社。二是農業、工商等部門要積極幫助合作社健全財務會計、民主管理和盈余分配等內部管理制度,并定期指導示范社財務管理進行財務信息公示,從而進一步規范合作社的內部管理。市場監管部門要嚴把合作社的注冊登記關,注重實地調查和現場勘查,避免出現注冊虛假內容的“空殼社”、“掛牌社”。三是農業部門(尤其是農經站)要加強對合作社的動態監管。組織鄉鎮農經站輔導員對轄區內合作社進行摸底調查,建立合作社檔案,對辦社目的不純、套取財政補貼、沒有實際運營的合作社進行清理整頓。對于情節嚴重的,要嚴肅處理,為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提供良性土壤。四是加強推進示范社的引領作用。定期組織負責人赴外地學習考察辦社先進經驗,加強資源互補共享,實現聯合共贏。
隨著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增強和消費理念的轉變,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比較信賴的高品質農產品。一是合作社要增強商標意識,結合自身優勢,規避劣勢,增加資金投入,創建高品質的農產品品牌。二是借著土地流轉的東風,合作社領辦人應有計劃的擴大規模生產、加工、銷售,并且運用好互聯網技術,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提高合作社品牌化發展。三是合作社領辦人要轉變傳統農產品的營銷模式,加強品牌建設力度。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互聯網營銷模式,可利用微信、短視頻,多渠道,多方位擴大農產品的受眾范圍,從而實現產銷對接,增加合作社的經濟收益和知名度。政府牽頭成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發布農產品的相關信息,便于消費者瀏覽、搜索、購買。
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積極扶持合作社提高標準化生產經營水平,鼓勵支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三品一標”的申請和認證工作。制定和出臺一些切實可行的幫扶鼓勵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合作社發展,降低財政補貼門檻,提高補貼標準。執行好政策、落實好措施,讓收益和實惠能落到每一個社員手里,增強合作社的自我發展動力。同時安排一定資金,對疫情期間受損嚴重的合作社,給予一定幫扶補助。二是整合涉農資金向合作社傾斜,落實貸款補貼補助政策。金融機構簡化貸款辦理程序,及時放貸,幫助合作社解決資金短缺的困難。農業、財政、稅務、金融等部門應加強溝通配合,研究探討適合我縣實際的農業合作社發展優惠政策,積極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我們要根據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實際情況,嚴格遵循領辦人要求和當前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區域、多層級的聯合發展,全力打造高質量,硬品牌、運行規范的合作社,積極穩定的推進全縣農業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