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霞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黑龍江 依安 161500)
在農產品的實際生產環節中,有些農民會一味追求高產量而做出許多錯誤的方式,常見的就是過度的使用化肥和農藥,這樣會造成上市的農產品出現化肥和農藥超標的情況;而在農產品的具體流通環節,還是會有商販為延長農產品的保質期而在其中添加各種違禁品,常見的情況就是在蘑菇中添加熒光增白劑、采用硫磺熏蒸生姜等。而這些類似的問題還沒有完全引起相關監管部門的充分重視,主要體現在不可以準確的把握農產品相關的質量安全準入原則,執法條件存在相對比較差的狀態,在執法力度方面也缺乏嚴格行,工作中使用的檢測設備與第三方相比較處于落后的位置,以及專業檢測人員不足等問題,這些情況都在很大程度上嚴重的制約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順利有序進行。
一方面是檢測機構,特別是國有機構在資源閑置率方面比較高;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對于檢驗檢測的投入力度還比較大,但是后續的效益卻比較低,同時還出現重復建設的不良情況。實際檢測工作中,經費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實際檢測的成效,而我國大部分檢測工作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經費的投入不足,重要的原因是國家層面給予的重視程度不夠。實際工作中如果購買先進的儀器設備就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同時在水電、化學試劑以及消耗品方面的用量也都很大。
目前,隨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食用綠色、有機、無公害的果蔬和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是消費者對于品牌的意識相對不會很強,大多數都只是追求食品的“色、香、味”,但是對于具體的品牌和營養指標關注相對少些。農產品的品牌意識會直接對于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起決定性的作用,這樣就必然會對農產品的實際檢測工作產生影響,檢驗人員不能夠明確的針對具體產品和參數進行相應的檢測。而且我國現有的部分檢驗檢測機構,還是保留著以前檢測工作的舊思想,并不能夠真正的開放,不能全面的服務于百姓和相關的企業。
加強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一方面應該加快農產品在產地環境以及生產技術規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標準的制定,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并且逐漸的健全,加快對于農產品中農、獸藥殘留以及有毒有害物質限量的國家標準或著是行業標準的更新修定,保證食品從源頭到餐桌經歷的每個環節都有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應該加快建設相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有效的將全國的檢測相關資源進行整合,強化日常的監督管理措施,并且更進一步的對于檢驗手段進行完善,從而提高檢驗人員相應的檢測能力。在無公害的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以及農貿批發市場等都相應的配備農殘的速測儀,保證可以具有針性的時時檢測農產品的安全狀況。
對于監管部門實際的資金投入情況會直接對檢測效率產生影響。所以,應該政府對于檢測行業應該更加的重視,并且制定相關的切實可行的政策,提高對于資金的投入力度,這樣才能夠保證在根本上對于農產品的安全給予保障。而具體資金的投入重點方面主要涉及檢驗檢測設備、專業人才隊伍、市場的規范化。強化監督檢查措施,并且加大相應的打擊懲處力度,而且要求檢測機構所具備的檢測能力應該與之相匹配,否則就很難實現預期的效果。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并且借鑒國內外比較先進的技術經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實際實力。
從前,消費者購買農產品主要就是為果腹,幾乎不會關注食品安全性方面的問題,更是不會了解質量安全法。但是最近這些年,互聯網已經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通過電視、互聯網、智能手機等多種不同的途徑能夠多方面的了解到農產品的相關信息。因此,市場監管部門應該在這種形式下加強對于質量安全法的相關宣傳,針對農民合作社、種養殖大戶以及中小學可以定期的組織并且開展相關內容的培訓活動,大范圍的針對農產品的種養殖和食品安全等相關知識進行普及。市場監管部門應該主要服務于消費者,及時針對單位及個人出現的違法行為加以制止,對于情節比較嚴重的應該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或者是追究其刑事責任。此外,還可以通過社會的輿論對存在的違法行為加以抨擊,這樣可以讓消費者真切的體會到監管部門對于百姓的體恤,從而可以有效的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