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鋒
(泌陽縣春水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河南 泌陽 463711)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在世界糧食的構成中一直占據著首要地位。提高小麥的產量,能夠促使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從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遠程監控技術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方向。而植保技術和施肥技術的廣泛應用則可以實現我國小麥的高效產量。所以,在小麥的實際生產過程中,如何有效應用這些技術就顯得尤為關鍵,在應用這些技術的同時,更要求我們要不斷根據實際生產情況科學合理地對其進創新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泌陽縣小麥的總產量。
藥劑拌種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主要方式。藥劑拌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了解農藥的性能,確定農藥用量。在攪拌過程中,種子的總重量要與農藥用量以及用水量的配比均勻。為了避免產生要害,嚴禁濕拌,根據小麥高產栽培的要點,應選擇干攪拌法。(2)要做到隨時攪拌,隨時播種,嚴禁長久放置。通過殺蟲劑對小麥進行攪拌后,需要進行2~6h的堆悶處理,當種子吸收藥劑之后,再進行種子的種植。當選用殺菌劑拌種,則需要曬干后馬上進行播種。
小麥種植農田存在土壤傳染病原菌,如果長時間未對種植土壤進行處理,嚴重的農田甚至會顆粒無收。所以,為了達到良好土壤病菌的防治效果,必須在藥劑拌種后,對種植土壤進行處理。根據小麥病害實際情況,可選用3%的辛硫磷顆粒等毒性低的藥劑,均勻地施撒在麥田,這個方法可有效防治地下病蟲害。
可采用分層的方式來施加基肥,廣大農戶要明確知道基肥對于小麥的健康生長的重大影響。針對土地相對不肥沃的地區,要確保施肥的數量以及肥料的質量。對于土地非常肥沃的種植區,可以適當減少施肥量,以減少肥料過多而影響小麥的產量。施基肥最好選擇有機肥,一般670平方米的田地,可施加一噸到兩噸的肥料。
要想使小麥在冬天正常的健康生長,對小麥施加冬季肥料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冬天氣候比較干燥,土壤濕度低。以此想要使得小麥獲得充足的養分,在施肥的時候,應先將小麥的根部澆灌適量的水。
適當地施加返青肥,可以確保小麥的所有部分都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對小麥的健康生長以及產量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種植農戶一定重視返青肥施加對小麥的作用。
拔節肥是在小麥拔節階段施加的肥料,這樣小麥穗會非常飽滿。拔節肥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所以一定要重視拔節階段肥料的施加,從而獲得小麥的高產量。
孕穗肥主要是在小麥生長的最后階段施加的肥料。科學合理施加孕穗肥,可以確保小麥不會出現早衰現象,也能促使小麥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進而保證了小麥的高效產量。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遠程監控技術在小麥的高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遠程監控技術在河南豫南地區小麥生產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現階段,遠程監控技術在監控小麥生長情況方面應用相對廣泛。通過網絡視頻傳輸技術,將小麥苗的生長情況通過網絡設備輸送到管理員面前。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小麥生產的管理成本,全方位地對小麥苗情進行監控。
采集小麥苗情和田間相關環境數據,建立小麥苗情監控數據庫。對進一步研究影響小麥苗情的關鍵,確立小麥苗情診斷與評估指標、苗情評價等參數指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為開展大面積小麥苗情監測預警和診斷管理提供了科學和技術支撐。
通過小麥主產區建立的苗情監測點,利用實時監控數據和專家經驗的結合,建立面向淮河冬麥區范圍的小麥遠程監控與診斷管理系統,可以有效提升小麥苗情遠程監控的網絡、數字以及可視化的水平,這也是在現代化信息下,開展技術服務的新方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口總量的不斷上升,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所以,必須重視小麥生產種植中的應用技術的創新,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小麥的高產、穩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