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順,李 立
(漢中市漢臺區蔬菜果品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漢中 723000)
漢中市的地理特點為人多地少,近些年相關農業部門總結了過往的生產實踐經驗并借鑒了外部地區的先進種植經驗,探索出“水稻—青筍—馬鈴薯”的種植模式,純收益可達4000元/667m2以上,且水旱輪作有利于長期發展。基于此,對于漢中市“水稻—青筍—馬鈴薯”一年三熟高效高產輪作技術的探究有著重要意義。
馬鈴薯通常采用地膜覆蓋栽培,種植于十二月中下旬,次年五月中下旬收獲。
馬鈴薯應選用抗病性強、早熟、優質、高產的品種,以早大白為主。種植前需將馬鈴薯在室內堆積催芽,促進馬鈴薯芽發育,使其能夠粗壯、均勻地生長。在種植時將馬鈴薯切塊,保證每塊馬鈴薯具有至少一個健壯芽。在種植時要求畦高40cm,畦寬為80cm,一畦種兩行,每株距離為30cm。
應用有機肥對馬鈴薯進行施肥,有機肥的主要成分為硫酸鉀、碳酸氫氨、三元復合肥以及雞鴨糞肥。將馬鈴薯種植后二十天后開始首次追肥,使用0.15kg的硫酸鉀、尿素、三元復合肥并加入50kg的水澆肥;在種植馬鈴薯30d后開始二次追肥,使用0.25kg的硫酸鉀、尿素以及三元復合肥并加50kg的水澆肥;種植馬鈴薯40d后進行三次追肥,使用0.25kg的硫酸鉀尿素以及三元復合肥加入50kg的水澆肥;觀察馬鈴薯在清明節前后的實際生長情況,考慮是否進行四次追肥;追肥的水量應控制在23t/hm2。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進行二次追肥時應注意除掉馬鈴薯耕地內的雜草。在馬鈴薯的整個發育期內,需要始終保持土壤濕潤,在下雨天注意及時清溝、排水,尤其要注意排水作業,不可使田間積水。
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有環腐病、青枯病以及晚疫病。防疫措施應以農業手段為主,例如增施有機肥、清溝排水、高挖深溝等。通常在初花期采用藥劑防治手段且主要應對馬鈴薯的晚疫病,使用750倍的甲霜靈溶液每十天對馬鈴薯進行噴灑,用農用連霉素預防馬鈴薯的青枯病[1]。
8月上、中旬育苗,9月中、下旬定植,11月下旬收獲上市。
青筍應選擇常生長迅速、耐寒、抗病性強、優質高產的長棒型品種,浸泡前將青筍的種子浸泡在水中四小時后撈起,用紗布包裹好,放入冷藏室內;將冷藏室的溫度設置在6℃左右,1d后將青筍取出,清洗后再冷藏48h后開始用于播種。為使得清水的種子播撒均勻,可借助細沙攪拌后再進行播撒,然后用遮陽網覆蓋播撒面。觀察當地的降雨情況,每隔3d左右進行澆水,待青筍出苗后,使用竹子拱起遮陽網;注意在每天的早晚時間掀起遮陽網。待長出三到四片真葉后,將青筍移栽,秧齡保持在35d左右,種植時的畦高為40cm,畦寬為125cm,每畦種四行青筍,每行株的距離為30cm。
應依照“化肥為輔,有機肥為主”的施肥原則,對青筍進行施肥,基肥為三元復合肥與雞鴨糞肥,種植青筍20d后用三元復合肥對水進行追肥,種植青筍四15d后用尿素、氯化鉀、三元復合肥對其進行二次追肥。
青筍遇到的蟲害較少,主要為病害。青筍受到的主要病害為病毒病、菌核病以及霜霉病。在確保使用嚴謹的農業防治手段的前提下,用800倍75%的可濕性百菌清粉劑溶液或500倍58%的雷多米爾溶液或200倍40%的可濕性疫霜靈粉劑溶液對青筍進行噴灑防治霜霉病;使用700倍70%的可濕性甲基硫菌靈粉劑溶液或1000倍50%可濕性撲海因粉劑溶液進行噴灑,預防青筍的菌核病,同時注意做好蚜蟲的防治處理,進而有效防止青筍的病毒病。
漢中水稻一般于4月上、中旬育苗,5月中、下旬定植,9月中旬收獲。
水稻應優選抗逆性高、生育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的優良品種。通常使用旱育秧的模式培育水稻,秧齡一般為35d,插秧規格為20cm×22cm,每叢中要保證有兩粒谷苗。
在水稻種植前會先種植馬鈴薯,因此前期土壤中殘留了大量馬鈴薯種植期使用過的各類肥料,使得土壤具備較為充足的養分。同時,馬鈴薯的根、葉、莖的回田充分滿足了后續水稻種植的生長需求。因此,在水稻種植期間無需施肥,但若遇到肥力極差的土壤地塊,可將碳酸氫氨作為基肥,排干水后進行插秧,寸水護苗、淺水分蘗、深水孕穗,待插秧二十五天后開始排水、挖溝、烤田作業,在水稻計劃收割的五天前進行排水作業,方便后期種植青筍。
水稻的病蟲害主要有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以及紋枯病。在進行防治時選用井岡霉素、銳勁特、樂斯本、撲虱靈等低殘留、低毒速且高效的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可以達到很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馬鈴薯—水稻—青筍”一年三熟的高效高產種植模式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漢中市的糧食作物產量,又能提高單產效益。本文從茬口安排、選種、育苗、施肥、灌水及病蟲害的防治三方面分別對馬鈴薯、水稻和青筍進行了研究,希望上述研究能對漢中市的農業發展有所幫助,提升相關產業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