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會
(盤錦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遼寧 盤錦 124221)
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是一種利用側深施肥機進行的機械化施肥技術,該技術利用機械將肥料從秧苗側面3~4.5cm的位置,向深度5.0~6.0cm左右的位置施加肥料。并且該項技術可以與水稻自動插秧機配合,隨著插秧機前進,側深施肥機可以在其后兩壟同步施肥,實現自動化插秧施肥一體化作業。
該項技術的主要理論依據是,水稻秧苗生長周期中,根系一般不超過5.0cm,將肥料從根系側面施入土層深處,避免肥料揮發損失。該技術既能保證肥料肥力被水稻秧苗吸收,又可以避免肥料直接接觸秧苗根系而燒灼秧苗,防止肥害現象的發生。
目前,我國市場上較為常見的有三種專業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機,其一為氣吹式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機,利用發動機加熱空氣造成的氣流運動排出輸肥軟管中的肥料,這種機器簡單易維護,成本較低,但相對作業功率不足,且容易因水田濕潤空氣回流引起肥料粘結堵塞出肥軟管。其二為機械式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機,以機械運動為主,讓肥料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施入土層,這種機器對精度要求高,維護較難,價格更貴,作業效率也比氣吹式機器更高。其三為電控螺桿式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機,這種機器的精度最高,可以非常精確的控制肥料量,還具有穩定性高,效率高,震動小,噪聲低的優勢,但價格也是三種施肥機中最為昂貴的,維護成本很高。
在實際操作中,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技術要點:第一、應當選擇容重大于0.8g/m3、直徑低于0.5cm、不易潮解破損的球狀顆粒肥料。該種肥料屬于專用肥料,成本較高,但效果最好,研究表明,普通肥料也能滿足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的技術需求,但需減少基肥10%~20%左右,否則容易過度施肥,造成浪費甚至影響增產效果。第二、相比傳統施肥的基礎肥量,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應當減少10%~20%左右肥量,這是因為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為避免浪費和燒苗,必須依照肥料的品類和配比酌情控制合理的施肥量。第三、為適應機械化作業的需求,土地必須經過仔細的平整耕深,保證壟行平行且一致。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注意不同壟行的土地軟硬、泥漿深度情況不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機器的參數。
實踐證明,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可保證水稻施肥位置精確、數量確定、施肥量均勻。對促進水稻生長發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側深施肥能夠均勻、穩定地為水稻提供養分,幫助水稻實現增產增收。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還能減少肥料揮發,增強水田對氮素的吸附,減少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生態環境,減輕了環境污染。以下是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實際應用中的主要優勢。
研究表明,相比傳統施肥技術,在田壟和苗種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采用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作業可節省20%~30%施肥量。水稻長勢更好,秧苗分蘗期前后苗高提高分別為約11.7%和約16.1%。最終產量視基肥施用量不同有約20%~33%的提高,增產作用明顯。
相比傳統半機械插秧施肥技術,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可節省約15%肥料成本,增產最高可達33%,綜合經濟效益提高約115元/667m2(以水稻單價3.0元/kg計算)。除此之外,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還節省了大量工時,工作量也大幅度降低,這幫助農民減少了可能的隱性健康醫療開支。另外,節省的工時和勞動力還帶來了大量邊際效益,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放并轉移,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推動力。
研究顯示,傳統施肥方式導致的氮素揮發不僅導致肥力下降,還可能污染地區大氣環境,流于土壤表層的氮素還可能影響土壤本身性質。采用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可以有效比年肥料的揮發和分解散失,可極大程度的避免氨揮發,減少施肥期間氨揮發通量,抑止氮素損失,對保護當地大氣及生態環境有非常優秀的增益效應。
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推進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已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新理念,水稻種植的機械化集約化已經成為時下關注的熱點話題。國家大力推廣的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就是國際公認的目前最有效的水稻種植減肥增產技術。對這方面工藝的研究,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但發展勢頭迅猛。近兩年,我國已經有多家農機制造廠自主研發出適合我國現實情況的多種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機,并且已經在農機產品展覽會上得到多方關注和好評。關于水稻機械化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的進一步深化運用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