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丞科
(甘肅煤田地質局一三三隊,甘肅 白銀 730900)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三者統稱“水工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日漸重要。人們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未將科學合理的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運用的到實際地質災害防治中,同時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認識程度不足,造成嚴重地質災害后果,造成巨大經濟和環境損失[1]。
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水工環地質災害一定程度上無法避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前期現場勘查、編制評估報告、防治措施制定、后期經濟環境等方面評價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2]。前期勘查詳細程度對地質災害的危險等級和防治措施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前期勘查人員技術設備的操作熟練度和相操作知識的認知水平也很重要;編制評估報告、防治措施制定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三個方面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核心,在前期現場勘查基礎上,對勘測的數據、地形、氣候等方面綜合評價,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和方案,確保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可行性。
當前,部分區域地質災害頻發,很大原因是缺乏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重視度不足,實地勘察未對安全隱患點逐一排查,缺乏責任心;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普遍存在共性問題,認為前期實地勘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完成勘測報告而草草了事,對現場實際現狀更是茫然。眾所周知,任何一個水利工程前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極其重要,它能決定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勘察報告與實際現狀不符合,從而造成無法合理有效制定防治方案,對環境評價更無從談起。
眾所周知,水工環地質災害發生不是唯一因素導致的,而眾多綜合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后果。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明顯的災害安全隱患進行評估防治,對于隱蔽、復雜部位等地形忽略部位卻沒有得到有效評估,缺乏此區域的基礎調查數據和評估分析,往往會導致一些重大的水工環地質災害發生。二是勘測調查范圍小,只是簡單的對地形、氣候等常規因素進行考慮,這樣根本得不到合理、科學的評估,更無法保證后續報告編制、工程實施順利開展。因此應該擴大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研究范圍,確保每一個因素、每一個區域做到全覆蓋,應勘全勘,不遺漏任何基礎細節,全面分析各種因素和范圍。
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缺乏監督管理制度儼然已成為一種現象,有效合理的監督管理機制能夠為地質災害危險性預防保駕護航。
如何進行災害危險性評估沒有一個統一的技術標準,導致工程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同時還存在對編制的材料的監督審查不嚴格、水工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督不力,沒有統一的監督標準制約。在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中的監督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足,比如對評估工作沒有統一的標準、對編制材料的審查不嚴格、對防治工程的監管力度不夠、對治理施工的監督標準不嚴等許多問題。由于這些問題廣泛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質災害的評估和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
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包括前期實地考察、編制報告及方案、工程實施都必須需專業人員從事此項工作。工作環境惡略、生活條件差、工作量大等職業因素導致高水平專業人才不愿意從事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導致在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過程中人員缺失嚴重,進而部分企業為保證工作順利開展,降低人才專業水平,招錄大量低素質人員從事此項工作,這些人員往往存在專業知識不足、儀器設備不熟悉、實操能力差,工作中易發生錯誤,由于個人工作失誤,導致勘察數據真確性出現錯誤,最終影響評估結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國內眾多學者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歸根結底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地質災害發展的影響,二是地形地貌的影響。
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中,地質災害的影響程度大小往往會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走向;往往前期實地勘察人員在實地勘察過程中發現小范圍的地質災害,但卻往往忽視,認定小范圍的地質災害不會對周邊大部分區域及周邊居民造成影響,僅在局部會發生災害,沒有用科學的評估方法進行論證而私自猜想,影響評估報告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同時小范圍的地質災害會發生連帶效應,比如:小范圍管涌會導致岸堤坡發生松動坍塌,水庫岸邊土體小范圍的長時間松動會導致下游水道崩潰。
地質災害無大小,勘察人員在對地質災害進行全面排查時,要做到將全部數據、存在問題進行記錄,這樣有利于進行編制防治方案人員了解實際情況,并對應給出解決方案。同時,要學會對不同的地質災害進行歸類整理,不同地質災害不同預防措施,這樣全面做到科學的防止地質災害發生。
地形地貌是除地質災害外另一個主要影響,其是一個相對宏觀因素。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前期勘查工作人員會對地形內土層結構、土層部分等微觀入手。結合微觀觀測,還應該從宏觀地形地貌、項目區位置等方面分析。地質勘測過程中,會遇到陡坡、斜坡等地質條件其施工條件比較危險區域,這類地形在實際勘測中比較常見。對于陡坡、斜坡這類比較特殊地形,應全面細致的對全地貌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提高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質量。在水工環地質施工現場,地形地貌水平層次不齊,針對不同項目區應該采用有針對性的措施及評估,保證將水工環地地質災難降到最低。
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首當其沖就是對地質災害入手,分析質災害危險性程度及影響大小,其指標包括地質災害的類型、破壞程度、危險系數、發生區域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評估[3]。在后期工程施工過程中,為現場施工提供科學依據。
一項工程是否能夠順利實施首先取決于對施工現場位置及勘察的選取是否合理準確,若前期勘測不科學合理,對于后期項目施工會帶來很多不可避免的麻煩,因此前期施工現場的勘察至關重要。當前,眾所周知,水工環地質施工現場安全生產是一條紅線,安全生產關系到企業生存、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細致評估分析,有效把人員生命、財產安全降到最低。對于施工現場的監測,綜合考慮每一個細節,擴大監測范圍和因素,做到因素和范圍全覆蓋評估。歸類施工現場有利和不利因素,在工程選址上提供可靠科學的分析評估。
加強對水文環境的勘測極其重要,水文環境與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工作密切相關;對水文因素進行合理分析,可以保證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更加科學。然而對于水文環境勘測,應當合理分析數據并科學評估,通過地下巖溶作為主要判斷依據來確定出水工環地質災害影響因素,進行合理的分類水工環地質災害等級,并為后期合理科學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強有力支撐,確保工程平穩開展。
地質環境勘察可以說是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工程現場施工來必不可少。如今,國家相關監管部門越來越重視地質環境勘察工作,對地質環境進行預判性檢測,可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在施工現場定期開展周邊地質環境的勘測,可發現工地現場因地質條件存在的隱患,結合實際情況,施工隊伍可用專業的技術措施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4]。同時,監管機構要貫徹全過程恪守崗位,保證零事故發生。
目前國內工程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工程建設非常普及,所以對地質災害的評估要求和質量越來越高,專業化、科學化的評估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產生。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的評估手段是多學科交叉運用,在高度的現代化的如今,運用高科技方法使得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更加簡便快捷,也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系統化[5]。
前文就提出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普遍存在共性問題,專業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對現場實際現狀更是不熟悉。為改變現狀,企業可定期開展專業人員技能培訓,包括勘測儀器使用、專業知識提高、相關軟件運用等。對現場勘測數據要反復分析和處理,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當今,我國對于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監管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制度建設上欠缺,進而導致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不能落到實處,無法有效為地質災害提供科學的防治措施。因此必須將監督管理機制貫穿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全過程,加強監督人員的專素養,確保監督過程中的專業性。
綜上所述,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工程建設的前提和保證。科學有效開展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后期施工提供可行性預防方案,積極提高危險性評估手段和專業技術人員水平,確保評估工作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科學、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