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波
(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人民醫院 胸外科,山東 濱州)
近幾年以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和CT的廣泛普及應用,發現肺部腫瘤的機會越來越多。治療早期肺癌仍然以行肺葉切除為主,電視胸腔鏡手術目前在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已得到推廣,其可行性及安全性都是較好的[1]。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手術技術,在肺葉切除術中也有所應用[2]。本研究選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70例早期肺癌手術患者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70例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肺葉切除術的早期肺癌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所有患者均經術前胸部X線、CT或PET-CT檢查確診。該項目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并批準,相關數據獲取充分告知病人及家屬并獲得書面知情同意。
分組情況:觀察組男26例,女9例;年齡42~68歲,平均(53.14±6.37)歲;腫瘤分布情況:16例左肺癌(7例下葉癌、9例上葉癌),19例右肺癌(11例上葉癌、8例下葉癌),腫瘤類型:鱗狀細胞癌23例,腺癌1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0例;年齡 43~69歲,平均(52.11±6.35)歲;17例左肺癌(8例下葉癌、9例上葉癌),18例右肺癌(10例上葉癌、8例下葉癌),腫瘤類型:鱗狀細胞癌25例,腺癌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傳統開胸肺葉切除加肺門縱膈淋巴結清掃術:雙腔氣管插管,靜脈吸入復合麻醉,健側臥位,肩下墊軟墊抬高胸部,選后外側長20~25 cm切口,依次切開各層,放置開胸器,撐開肋骨進入胸腔,探查并切除腫瘤所在肺葉,清掃縱隔、肺門附近的淋巴結,操作完畢應用生理鹽水沖洗胸腔,確認支氣管殘端無漏氣及無明顯活動性出血后關閉胸腔并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1根,依次縫合切口。
觀察組行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加肺門縱膈淋巴結清掃術:雙腔氣管插管,靜脈吸入復合麻醉,健側臥位,結合術前CT檢查定位,觀察孔選腋中線第7或8肋間,長約2 cm,切開胸壁皮膚,鈍性分離各層進入胸腔,置入30°胸腔鏡,探查有無粘連及胸膜轉移等情況,排除轉移后在腋前線第4肋間或第5肋間處做一長3~5 cm小切口,置切口保護套,使用相應器械進行肺葉切除術并清掃縱隔、肺門淋巴結,術畢充分止血,經觀察孔放置28號帶針胸管1根,依次縫合前胸部切口。
手術時間、術后胸管引流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總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及術后24 h疼痛(VAS)評分。其中VAS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標準: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術后并發癥包括有手術切口感染、支氣管胸膜瘺、肺不張等。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胸管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24 hVAS評分、術后并發癥等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操作時間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相關指標分析(±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相關指標分析(±s)
肛門排氣時間(h)對照組 35 165.35±37.46 244.39±18.65 76.35±12.47 14.75±2.20 4.75±1.28 37.29±8.65觀察組 35 151.33±31.26 145.61±25.26 54.67±8.55 5.85±0.45 2.32±1.04 26.59±7.2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后引流量(mL)引流管留置時間(h)住院時間(d)VAS評分
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5.71%,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3例,支氣管胸膜瘺1例,肺不張2例,并發癥發生率22.85%,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情況[n(%)]
隨著國家醫學科普教育活動的深入推廣和居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體檢由過去的被忽視變成了現在的常規項目。以前透視容易忽視的肺部占位病變也被今天的CT所發現。早期肺癌癥狀表現不典型,個別患者還是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由于肺癌容易發生遠處轉移等情況,因此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為目前研究的重要內容[3]。
近幾年隨著光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各種腔鏡手術器械的發明創造,電視胸腔鏡在肺癌外科的應用越來越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手術風險,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4]。胸腔鏡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自引入我國以后,很快就遍地生花且碩果累累,在大江南北得到廣泛普及應用。這些年由大城市三級醫院逐步蔓延至小城市二級綜合醫院,但相對于我國頂級專科醫院而言,我們基層醫院限于病人對于疾病的認識水平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許多病人發現腫瘤時基本就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因此手術病人相對偏少,導致基層醫生腔鏡技術水平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約束。傳統的開胸手術過程現在看相對粗獷,創傷較大,并發癥多,大部分病人術后會出現開胸側胸壁麻木不適,上肢抬舉乏力,甚至長時間肩部疼痛等情況。大規模前瞻性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已證實,對于早期NSCLC采用VAST療效優于開胸治療[5],這些年我們在開展胸腔鏡手術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到了胸腔鏡的諸多優點,通過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觀察組術后胸管引流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總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肛門排氣時間等均優于對照組(P<0.05),相信隨著我們腔鏡手術的不斷增多,技術操作水平也會逐步提高,同樣的手術操作時間會逐步短于傳統手術方法。
綜上所述,無論傳統開胸手術還是胸腔鏡手術都能治療早期肺癌,胸腔鏡由于對病人機體損傷小、術后恢復快,所以逐步成為了治療早期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張大勇[6]通過實驗認為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優點主要在于:(1)手術切口小,對于胸部的肋骨和肌肉不造成不可逆性損傷;(2)胸腔鏡能夠放大病灶局部,病變情況、病變與周圍關系顯示更為清晰,有利于避免術中誤損傷,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3)操作時間短,手術創面滲血較少,術后患者康復快速;(4)患者痛苦小,負面影響小,并發癥更少。因單操作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相對于傳統開胸手術有較多優點,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