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輝,徐璐
(新疆烏魯木齊市兒童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手術室作為醫院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門,與其他部門相比,手術室的護理風險更大,一旦出現任何的安全隱患,都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到醫院的名譽[1-2]。所以,手術室護理的風險管理工作應該更加嚴格。本文中采用安全隱患自查的模式進行風險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降低了手術室風險發生的幾率。
本次的研究對象選取的是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到我院接受手術的100例患者,并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50例試驗組患者和50例對照組患者。對照組中男性 22例,女性 28例,年齡3~9歲,平均(6.3±2.1)歲;試驗組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齡3~10歲,平均(6.9±2.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差別,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風險管理模式。試驗組患者在進行常規管理的同時接受安全隱患自查模式,主要包括:(1)護理小組監督自查。護理小組由不同能級護理人員組成,一起對手術室中存在的一些風險進行討論和整理,再將小組的成員進行分工,每個人對應自己的風險管理工作,各盡其職,并定期對每一位工作人員進行考核,定期舉行會議,討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對自身的工作不斷總結,不斷進步。(2)手術器械輔料自查。手術器械是進行手術的必要工具,所以,一定要對手術器械的數量進行嚴格的把控,并做好消毒處理,一定要保證器械的完整和齊全,確保手術器械符合標準;將工作中出現的手術器械不全、手術儀器不標準等問題要及時提出,并完善相關的制度,在手術前,需要將所有的手術器械進行清點和檢查,對所用到的器械逐一核對,保證器械的齊全和準確。(3)患兒信息核查。在進行手術前,一定要認真核對患者的信息,保證患兒的資料準確無誤,避免對手術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手術時,確保患兒的信息與該次手術的信息一致,避免手術的錯誤,手術后,完善患兒基本信息,核對手術中記錄的信息以及患兒的生命體征信息。(4)定期進行培訓。要確保每一位護理人員都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所以要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針對不同能級的護理人員進行分層次的培訓和指導,提高護理人員及時發現護理安全隱患、杜絕護理安全隱患的能力,同時,建立合理、高效的獎懲制度,對于考核合格的護理人員進行一定的獎勵,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也要進行相應的懲罰。
將手術中發生的風險事件的概率作為評判的標準,風險事件有術前準備不充分、信息記錄有誤、手術操作不當以及術后感染的情況。
使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手術出現的風險情況進行對比,試驗組發生風險概率僅為4%,而對照組發生風險的概率為1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風險事件對比[n(%)]
手術室是為病人提供手術及搶救的場所,是醫院的重要技術部門,手術室分布于手術科室相連接,與血庫、監護室、麻醉復蘇室等向臨近,由于手術具有的風險性一般都較高,風險因素也較多,對醫生護士的工作要求也就增高,一旦出現任何風險,都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3-4]。所以,有效的風險管理模式能夠減少手術室風險的發生率,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常規的手術室風險管理,難以將手術室中的風險有效避免,手術風險對患者造成的傷害現象還比較多,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較薄弱[5]。安全隱患自查模式逐漸被各大醫院所應用,它主要是針對手術過程中的風險進行管理的一種模式,通過醫護人員術前對安全隱患進行識別和排查,并針對這些風險采取有效的措施,減低風險發生的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6]。這種模式是所有的護理人員都參與其中,各盡其職,針對手術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做好記錄,并在術后進行商討解決,加強醫護人員的風險意識,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對醫護人員設立考核機制,并嚴格落實[7-8]。
本文的研究中,通過對兩組手術分別采用不同的風險管理模式,對照組的風險發生率達到了18%,而試驗組的風險發生率僅為4%,說明接受安全隱患自查模式的患者在手術中發生風險的概率要明顯低于常規風險管理模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中采用安全隱患自查模式能夠有效的降低風險發生的幾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