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甘肅省武威腫瘤醫院 消化內鏡中心,甘肅 武威)
消化道粘膜下層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變。目前,常采用內經粘膜下全層切除術進行該疾病的治療[1]。過去治療早期消化道腫瘤、粘膜下腫瘤等常采用內鏡粘膜下剝離術,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該技術為基礎,開展除內鏡下全層切除術這一項新技術[2]。內鏡下全層切除術治療在消化道粘膜下層腫瘤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該手術的進行可能導致患者發生一些并發癥,因此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應用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的恢復也至關重要[3]。本研究就消化道粘膜下層腫瘤患者行內鏡下全層切除術治療中,應用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0例消化道粘膜下層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女性 82例,男性 68例,年齡 45~75歲,平均(60.27±10.65)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 83例,男性 67例,年 齡 45~75歲,平 均(60.32±10.62)歲。患者納入標準為:①未患有精神疾病,言語意識清晰;②經診斷符合消化道黏膜下層腫瘤的診斷標準;③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為:①處于哺乳期等特殊時期的患者;②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嚴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主要包括患者生命體征的檢測、用藥指導、切口護理、抗感染等。觀察組則以此為基礎采用圍手術期護理,護理措施如下:①術前護理。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后,由于對自身疾病缺乏認識、對治療措施不了解,加上初入陌生環境,可能出現內心緊張、害怕、擔心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為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對消化道黏膜下層腫瘤有一定的了解,了解自身病情的發展情況、發病機制、治療原理及目的等,消除患者內心的不安。同時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減少患者內心不良情緒的波動,以提升患者臨床的治療依從性。在患者進行手術的前24 h則做好患者的術前檢查,于術前8 h禁食,禁水,為次日的手術做好準備。在患者充分具備手術指征后將患者推入手術室。②術中護理。在為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持患者的左側位,對患者的體位進行固定,同時做好關于患者面部壓瘡的護理工作,可將一塊吸水軟墊墊于患者的面部。在為患者配置粘膜下注射液時,護理人員應當將少量的美蘭加入到其中,以避免色調過深而對解剖層次的觀察造成影響。在采用內鏡下全層切除術,將患者的瘤體進行切除后,會導致主動穿孔的形成,因此醫師應進行大面積創面的縫合,若患者在手術進行時出現明顯的腹脹情況,則采用大號針頭對其進行無菌穿刺,對患者行放氣減壓,同時采用對應的縫合方式將創面縫合。護理人員應在手術的過程中高度配合醫師,及時向其傳遞各種手術用具,輔助醫師進行手術,注意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③術后護理。在患者完成手術后,應給予其24~48 h的持續腸胃減壓,使患者采用半臥位進行休息,在患者病情穩定時,可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下床活動。注意觀察患者引流液的情況及流量。在進行內鏡下全層切除術后,患者可能出現腹腔感染、穿孔及延遲性出血等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在患者手術結束后,應當對患者的血象變化情況及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嚴密的監測并記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滿意度量表,80~100分代表患者對本次護理感到滿意,60~79為較滿意,60分以下代表患者不滿意[4]。總滿意度=(滿意患者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主要包括了情感功能、軀體功能及社會功能三個方面,每項分值滿分為20分,以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氣腹、感染及穿孔[5]。
兩組對比數據用SPSS 18.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n(%)]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P<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在臨床消化系統疾病中,消化道粘膜下層腫瘤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腫瘤疾病。在這些患者中,常采用的一種手術方式則為內鏡下全層切除術,該手術是通過內鏡,對患者的瘤體進行切除[6]。但手術的開展中,有效的護理方式不可缺少,科學有效的護理方式不僅能提升手術的療效,還能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臨床意義重大。圍手術期護理是一種專門針對行手術治療患者的護理方式,主要是通過為患者開展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及術后護理三個方面的護理措施[7]。術前護理主要是為患者講解疾病以及治療的相關知識,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同時做好相關的術前準備,為手術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保障。術中護理則是手術過程中的護理,護理人員配合醫師進行手術,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能及時發現患者術中的異常,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處理,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療環境[8]。術后則為患者進行并發癥、引流護理等護理措施,以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提升患者的預后效果。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s, 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s, 分)
情感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總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50 10.38±2.56 18.38±4.56 9.62±1.34 18.42±4.58 9.76±1.38 18.06±5.38 29.76±6.21 54.86±10.37對照組 150 10.42±2.53 13.47±3.16 9.58±1.35 13.62±3.93 9.81±1.41 14.18±3.62 29.81±6.19 41.27±9.65 t 0.136 10.839 0.258 9.741 0.310 7.328 0.070 11.750 P 0.892 0.000 0.797 0.000 0.757 0.000 0.944 0.000組別 例數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n(%)]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
綜上所述,在行內鏡下全層切除術治療的消化道粘膜下層腫瘤患者中應用圍手術期護理,能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