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顏,吳麗川
(廣東同江醫院,廣東 佛山 528300)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主要的病原體是白色假絲酵母菌,當糖尿病、妊娠、抗生素濫用等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白色假絲酵母菌容易出現大量繁殖,臨床表現為外陰瘙癢、尿痛、性交痛等,影響身心健康[1]。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212例,均為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受治療的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106例。觀察組年齡18~49歲,平均(27.38±5.74)歲;病程0.5~4天,平均(1.76±0.45)天。對照組年齡19~51歲,平均(27.46±5.62)歲;病程1~3.5天,平均(1.73±0.42)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診斷標準;②可積極配合治療;③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細菌、滴蟲感染;②合并異常陰道出血或流產;③對研究藥物過敏[2]。
兩組均用西藥治療。硝呋太爾制霉素陰道軟膠囊(國藥集團川抗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80313)陰道給藥200mg,日1次,臨睡前清洗外陰后置于陰道深處。
觀察組加用中藥治療。藥用土茯苓30g,茯苓20g,金銀花20g,鹽車前子15g,茵陳15g,黃柏12g,豬苓10g,澤瀉10g,麩炒椿皮10g,麩炒蒼術10g,甘草6g。水煎飯后溫服。
兩組均治療1周后統計療效。
治療效果、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復發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用SPSS22.0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陰道鏡檢陰性。顯效:臨床癥狀基礎消失,白帶檢查陰性。有效:癥狀有所好轉,陰道分泌物未發現假絲酵母菌。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陰道分泌物檢查發現假絲酵母菌。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d,±s)
組別 例 陰癢消失時間陰道分泌物消失時間伴隨癥狀消失時間觀察組 106 3.88±0.32 3.38±0.42 2.76±0.28對照組 106 6.87±0.51 5.16±0.56 4.27±0.47 t 51.1293 26.1803 28.4169 P<0.05 <0.05 <0.05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出現局部刺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3%。對照組出現局部刺激2例,其他不良反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192,P>0.05)。
大多的女性都曾感染過白色假絲酵母菌,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病,當機體免疫系統失調時白色假絲酵母菌大量繁殖才會引發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臨床治療主要用抗真菌類藥物抑制白色假絲酵母菌的繁殖,可以在短期內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耐藥性,使疾病反復發作[4]。硝呋太爾制霉素陰道軟膠囊能夠抑制真菌細胞膜的蛋白合成,干擾真菌新陳代謝,阻礙真菌的大量繁殖[5]。
中醫認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是由于肝熱郁結、脾虛濕熱、外陰感蟲引發。方中土茯苓、茯苓、豬苓味甘性平,除濕解毒,用于治療濕熱淋濁、梅毒等疾病;金銀花味甘性寒,可以清熱疏風、解毒消腫;鹽車前子味甘性寒,利水滲濕、泄熱止帶;黃柏味苦性寒,能夠泄熱燥濕、解毒止帶;茵陳味苦性寒,能夠清熱退黃、補濕利尿;澤瀉味甘性寒,能夠下行清熱、除濕解毒;麩炒椿皮味苦性寒,能夠清熱燥濕,收澀止瀉;麩炒蒼術味辛性溫,能夠燥濕祛風、健脾明目;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調養肝胃脾三經,內清熱補散,外燥濕止癢、殺蟲抗菌。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證明該方能夠發揮抗菌抗炎、鎮痛抗過敏、改善微循環、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可以在控制臨床癥狀的同時調理機體,避免疾病反復發作[6-9]。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效果較好,可促進康復,降低疾病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