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通,朱曉河,鄧仕林
(廣東省新興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兒科,廣東 新興 527400)
輪狀病毒腸炎是由于輪狀病毒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主要發病人群是嬰幼兒。秋季發病率極高,又被成為嬰兒秋季腹瀉。主要癥狀有腹瀉、發熱以及排黃色水樣便。此病潛伏期短、發病快,嚴重者還會導致脫水[1]。本研究用布拉氏酵母菌散配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輪狀病毒腸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48例,女12例;年齡1~36個月,平均(18.25±2.53)個月;病程1~10天,平均(4.7±1.5)天。觀察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2~31個月,平均(17.54±3.31)個月;病程1~8天,平均(3.6±1.5)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輪狀病毒腸炎患者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均為濕熱型泄瀉;③中藥穴位貼敷禁忌。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細菌性腸炎;②服用其他藥物產生不良反應;③治療依從性差;④重度營養不良。
兩組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BIOCODEX(法國)生產,批準文號S20150051]治療[2]。成人用量為每次2袋,每天2次。3歲以上兒童用量每次1袋,每天2次;3歲以下兒童,每次1袋,每天1次。療程4~7天。
觀察組加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穴位選擇神闕、天樞、中脘、足三里,藥用丁香9g,吳茱萸30g,肉桂30g。將藥碾碎成粉末狀,取凡士林200g,煮沸后加入蒼術粉和苦參粉100g,調勻冷卻加入上藥。利用貼片將藥物貼上之后貼附于穴位,日1次,1周為一療程[3]。
臨床指標:包括退熱時間、止瀉時間、腹痛時間,大便性狀改變時間,時間越短表示恢復效果越好[4]。
治療前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有皮膚過敏、惡心嘔吐、口干發熱、頑固性便秘等。
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d,±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d,±s)
組別 例 退熱時間 止瀉時間 腹痛時間 大便性狀改變時間對照組 60 2.48±0.39 3.59±1.43 4.38±0.20 3.29±1.02觀察組 60 1.99±0.74 1.39±1.92 3.39±0.23 2.03±0.34 t 6.693 6.593 7.532 4.596 P<0.05 <0.05 <0.05 <0.0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臨床研究證明,我國每年大約有25%的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一部分因輪狀病毒感染而導致腹瀉,嚴重者會引起脫水和酸中毒等。病毒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潛伏期相對較短。機體感染輪狀病毒之后,不僅會引起腸道感染,還會造成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等多個系統疾病,進而導致電解質紊亂,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改變,加重疾病[5]。目前臨床用于輪狀病毒腸炎治療的有效藥物是布拉氏酵母菌散。中藥穴位貼腹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免疫力。布拉氏酵母菌散屬于真菌制劑,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提高腸道黏膜代謝與機體的免疫功能[6]。
輪狀病毒腸炎屬中醫“泄瀉”范疇,飲食不當或者外感濕熱所致,中藥穴位貼敷輔助布拉氏酵母菌散有抗炎和止瀉的共同作用[7-8]。中藥穴位貼腹作為一種輔助作用,可加快病情恢復,緩解癥狀。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藥穴位貼敷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輔助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療輪狀病毒腸炎能獲得較好的近期療效,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