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龐劍敏
近年來,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備受社會各界重視,其中,過程性質量成為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焦點。此種趨勢催生了對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新要求,即進一步提升教師觀察、了解和支持幼兒的能力。在本文中,我嘗試從專業視角解讀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的意義,在觀察、記錄和分析的基礎上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支持,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
活動計劃的運行需要留有痕跡,以便知道活動方向是否正確,并能在活動結束后進行客觀評價。而記錄是最佳手段,因為記錄可以呈現出活動軌跡,供大家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討。
教師持續、細心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語言行為和舉止,以文字、照片、錄音等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探索行為進行收集和記錄。在面對、選取這些材料時,教師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都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便對幼兒的認知方式進行更好的把握。
案例1:中班幼兒建構區合作能力的觀察
幼兒一:承承
性別:男
搭建目標:高樓
合作持續時間:25 分鐘
觀察記錄:搭建期間,承承能主動尋求同伴的合作,他會說:“我們一起搭好嗎?”能指出同伴的錯誤:“你搭反了,這樣會倒的!”
評價:有初步的合作意識,敢于對同伴提出意見和建議。
幼兒二:雨晴
性別:女
搭建目標:高樓
合作持續時間:20 分鐘
觀察記錄:能主動與同伴進行合作,她會說:“我們一起搭最高的樓吧!”“這樣試試,就不會倒了。”
評價:合作能力較強,能主動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幼兒三:默默
性別:男
搭建目標:插塑寶塔
合作持續時間:0 分鐘
觀察記錄:默默持續在觀望,與同伴無語言溝通,還碰倒了第一次搭建的高樓,全程僅一個人在搭,至活動結束時,搭建仍未完成。
評價:尚無合作意識,需給予對應的指導。
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建構區活動中,前兩位幼兒相互商量、相互合作和不斷嘗試,最終搭建了理想中的高樓,并在搭建過程中形成了默契——紙板應該往一個方向放,四個柱子搭建的樓房更牢固。第三位幼兒始終無合作行為發生,插塑遇到困難和碰倒同伴作品時皆未產生溝通行為。
記錄能幫助教師進一步發現幼兒的興趣與經驗,了解幼兒的學習進展,從而重新審視自己的活動計劃是否需要調整和優化。憑借對這些記錄的回顧,教師可以修正自己的計劃和策略,為幼兒的發展制定新的學習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傾聽并讀懂幼兒的心聲,是一種理想的兒童觀。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對幼兒的行為和表現進行觀察記錄,觀察記錄可以呈現幼兒在活動中的想法與思考的過程,讓教師更快地走進幼兒的內心,從而正確地評價幼兒,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記錄方式,如填寫觀察表、拍照、攝像等,多角度地記錄幼兒學習與探索的過程,進而思考他們在想些什么,學到了什么以及他們的興趣點是什么等,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案例2:天牛喜歡吃什么?
在科學區,幼兒們正在觀察天牛,老師無意中記錄到幼兒們在探討“天牛在吃什么”的問題,有的幼兒問:“天牛怎么不吃?是我們準備的葉子不好吃嗎?”有的幼兒問:“是不是樹枝太細了,不新鮮?”還有的猜測:“是不是我們看著它,它不好意思吃呢?”面對這些問題,老師沒有急著回答而是鼓勵幼兒將各自準備的東西都放進天牛窩里,耐心等待。幼兒們在經歷了一周的觀察后,發現天牛最喜歡吃的是樹皮,能夠將小樹枝的皮啃個精光。課后,當老師把記錄幼兒討論問題的本子拿出來與其他同事一起進行解讀時,大家都很感慨。這段記錄她們不僅清晰地了解了幼兒在自然生活中的學習探索過程,也充分感受到中班幼兒探索學習中敏銳的觀察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盡管這些教育理念教師們都知道,但是記錄中的片段使她們的認識不再停留于空洞的概念,而是對幼兒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可見,觀察記錄不僅可以使幼兒的學習看得見,還可以幫助教師讀懂幼兒的行為、興趣和學習方式等,從而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理解幼兒的學習。
觀察記錄的信息能為教師對幼兒活動的評價提供依據,也使教師的評價更加客觀和科學,從而避免教師產生主觀、武斷、簡單的評價。記錄可以使幼兒的學習過程被看得見,它為幼兒提供了學習與發展的信息,還能讓教師發現問題,從而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

區域活動情況記錄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左邊一欄是區域項,以班級實際開設的區域項目為準,記錄開始后,每五分鐘在表格中從上往下進行記錄。教師瀏覽每個區域,記錄下當時在該區域活動的幼兒的代號或小名,用不同符號記錄下不同幼兒的活動情況,通過一周或更長時間的觀察記錄去了解幼兒的興趣點是什么?哪方面發展得較好?幼兒處于哪個游戲階段?哪個區域的材料無法有效支持幼兒的探索?哪些幼兒會出現過度依賴或躲避成人的狀態?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適時的指導,了解幼兒喜歡和需要的材料,集體討論并確定轉換區域的規則,改變某一區域過“冷”或過“熱”的現象,從而幫助幼兒獲得經驗的平衡。
一線教師常常在觀察中犯這樣的錯誤:觀察的隨意性大,事先沒有明確的目標,或者當時所看到的現象沒有及時用文字或照片記錄下來,于是在回憶分析時就難以抓住重點,或找不準研究方向……這樣的觀察是不全面的。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做到觀察與記錄同步。在觀察的同時進行客觀有效的記錄,可避免出現觀察不周或觀察信息不全的問題。在觀察記錄中,教師能再一次認真傾聽幼兒的聲音并觀察他們的學習行為,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及教育策略的實施提供依據。憑借記錄的豐富資料,教師能有針對性地選用適當的方式對幼兒做出恰當的行為指導,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通過觀察記錄,教師會更有深度地看待問題,會嘗試去鉆研理論、研究幼兒、讀懂幼兒,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并做出積極的反思與調整。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明確提出:“幼兒行為觀察是教師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觀察是教育活動計劃與實施、教育評價的重要方法。”教師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這是教師和幼兒建立關系的基礎,也是促進幼兒發展的依據。教師需要隨時了解并掌握各種訊息,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調整計劃和策略,進而引發學習動機,將幼兒導向有意義的學習行為。在專業視角下的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幼兒的發展特點,并為自身專業能力發展創造實踐反思的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