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瓊,馬春玲,陳紅梅
(廣東省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中醫科,廣東 東莞 523710)
肺部感染是細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等感染肺部組織造成的實質炎性病理改變[1]。主要表現為發熱、陣發性咳嗽、咳痰等。我院用小青龍湯加減聯合臍針治療肺部感染取得較好療效,介紹如下。
共70例,均為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治療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25~59歲,平均(51.36±5.3)歲。治療組男25例,女10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52.45±6.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06 年制定的《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中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標準。①新近出現的咳嗽、咳痰或原有的呼吸道疾病癥狀加重,并出現膿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發熱;③肺實變體征和(或)聞及濕性噦音;④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細胞核左移;⑤胸部x線檢查顯示片狀、斑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性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以上1~4項中任1項加上第5項即可診斷。
中醫診斷標準:中醫咳嗽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以咳嗽、咯痰,或伴惡寒發熱、氣急、胸痛為主癥。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之前未使用其他抗生素。
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心、腎、肝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對所用藥物過敏,多重耐藥菌。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依據痰培養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治療組予小青龍湯加減聯合臍針治療。小青龍湯加減方藥用麻黃10g,熟附子15g,細辛20g,制半夏30g,桂枝30g,白芍30g,五味子15g,炙甘草20g,厚樸20g,北杏仁15g,陳皮15g,干姜10g,紫菀20g,款冬花20g。加水1500mL,大火煮沸后小火保持微沸,煎煮1h,濃縮至450mL左右。分3次飯后溫服。臍針取離位、坤位、兌位、乾位,局部碘伏消毒后針刺,選擇臍壁上壓痛點、色變處或凹陷處捻轉進針,根據肥胖程度進針深度0.1~0.5寸,留針25min(女)或30min(男),每日1次。
兩組均治療7天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統計結果。
參照《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國家標準應用)》[4]。顯效:發熱、咳嗽等主要癥狀緩解或消失,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恢復正常。有效:發熱、咳嗽、肺部啰音好轉,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有改善。無效:發熱、咳嗽無減輕,相關檢查無改善或惡化。
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d,±s)
組別 例 發熱 咳嗽 肺部啰音治療組 35 2.5±0.6 5.7±1.0 6.2±0.4對照組 35 3.2±1.0 7.1±1.4 7.9±0.8 t3.55 4.81 11.24 P<0.05 <0.05 <0.0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肺部感染屬中醫“咳嗽”范疇。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內因為肺虛衛外不固,外因為風熱病邪襲肺[5]。氣血虛衰,術后有傷正氣,邪氣入內而引起感染[6]。病機為痰熱瘀毒互阻,肺臟功能失常。治療當補益肺腎,發散風寒,發散風熱。小青龍湯方源于《傷寒論》,主治太陽傷寒兼停水飲證。小青龍湯加減方中麻黃、桂枝發汗散寒,止咳利水飲,干姜、細辛、五味子溫肺化飲、斂肺止咳,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杏仁止咳平喘,附子、白芍溫中散寒、調和五臟,紫菀、款冬花潤肺下氣、化痰,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7]。藥理研究發現,李可變通小青龍湯可以抑制炎癥介質以及炎癥細胞的釋放,從而緩解肺組織內炎性細胞浸潤,對氣道平滑肌增生和纖維增生有抑制作用,改善氣道重構,還可一定程度調節機體免疫功能[8]。
臍針療法為齊永所創,打破了神闕禁針的禁錮,以易經的理論、易醫的思維作指導,采用與傳統針刺不同的定點、定位。傳統的針刺是循經取穴,而臍針治療僅神闕穴,可以一穴一針亦可以一穴多針,可一穴一病亦可一穴多病。根據后天八卦,離屬火,屬熱、炎癥;坤為胃,為土;兌為肺,為金;乾為大腸,為金。針離、坤、兌三針,如高熱、大便不解,改為離、坤、乾,兩者都是火生土,土生金的相生格局,從而消除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