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輝,馮善頂
(河南省信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河南 信陽 464100)
慢性喉炎是造成聲音嘶啞的常見原因,當出現聲音嘶啞、喉部分泌物增多、喉部有明顯不適感,喉鏡檢查顯示聲帶慢性腫脹、黏膜萎縮附有痂皮或黏膜增厚且病程大于3個月時,可初步判定為慢性喉炎[1-2]。通常以抗病毒、抗細菌藥物治療為主,或退熱藥輔助治療,但易產生耐藥性[3]。慢性喉炎病因復雜,病毒與細菌感染并不一定占主導地位,故用消炎藥物療效不太理想[4]。中醫根據屬實、屬虛、屬熱、屬寒、屬陽、屬陰、陽虛、陰虛、痰熱等證,針對不同癥狀辨證治療效果較好[5]。本研究用清咽利嗓湯治療慢性咽喉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8例,均為本院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治療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年齡20~52歲,平均(36.43±5.79)歲;病程7個月~5年,平均(2.85±0.15)年;教師和藝校學生12例,業余歌手8例,營業員10例,其他服務行業9例;肥厚性聲帶炎14例,單純性聲帶炎15例,聲帶小結10例。觀察組22~54歲,平均(38.56±5.91)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3.36±0.46)年;教師和藝校學生13例,業余歌手6例,營業員8例,其他服務行業12例;肥厚性聲帶炎12例,單純性聲帶炎15例,聲帶小結12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西醫符合《實用耳鼻喉頭頸外科學》[6]中慢性喉炎相關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慢性喉炎濕熱瘀阻型。主證為咽喉不適,日久難除,咽干,有輕刺感、梗阻感,頸部緊縮感;次癥為胸脅脹痛,精神抑郁;舌邊尖瘀斑,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澀。
排除標準:合并心血管及肝腎肺類疾病,內分泌或免疫系統異常,凝血功能異常,妊娠期及哺乳期,精神認知異常。
對照組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 (國藥準字H14023129,國藥集團威奇達藥業有限公司)375mg,1日3次,口服;銀黃含化片(國藥準字Z37020370,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1~2片,1日6~8次,口服。
觀察組用清咽利嗓湯。云故紙、枸杞子、牛蒡子、桔梗、浙貝母各15g,麥冬12g,玄參 10g,知母、杭菊花、甘草各6g。肺脾氣虛加黃精、黃芪各30g,人參10g;氣滯血瘀痰凝加海浮石30g,酒大黃6g;肺腎陰虛型加百合30g,天冬、麥冬15g,川貝10g。日1劑,加水浸泡30min,煮沸取汁服,1日2次。
兩組7天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
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借助貝克曼IAMMGE行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慢性喉炎相關標準,將臨床癥狀改善程度分為無癥狀、輕度癥狀、中度癥狀、重度癥狀4個等級,評分為0~4分,評分內容包括聲音嘶啞、咽喉干燥、喉內異物感、咳痰不爽、喉部痛。
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喉部水腫充血、淋巴濾泡等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趨向消失為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指標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指標比較 (μg/m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指標比較 (μg/mL,±s)
時間 組別 例 TNF-α IL-6治療前對照組 39 11.78±2.59 12.71±3.36觀察組 39 12.69±2.86 12.93±3.42 t1.395 0.272 P0.168 0.787治療后對照組 39 4.45±1.61 10.04±2.73觀察組 39 2.61±1.05 5.01±2.63 t5.663 7.850 P0.000 0.000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聲音嘶啞 咽喉干燥 喉內異物感 咳痰不爽 喉部痛對照組 39 1.06±0.47 1.02±0.61 0.88±0.71 0.96±0.76 0.74±0.55觀察組 39 0.58±0.05 0.41±0.03 0.33±0.02 0.38±0.02 0.27±0.01 t 6.342 6.238 4.836 4.764 5.336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慢性喉炎主要表現為咽喉部有黏痰感,咽吐困難,黏稠的分泌物粘于咽后壁不易清除、夜間尤甚,因此刺激性干咳,惡心、頸部有緊束感。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并附有少量黏稠分泌物,黏膜增厚,咽后壁存在顆粒狀大小不等的淋巴濾泡[9]。若熬夜過多、飲食不當或感冒,癥狀更為明顯。
慢性喉炎屬中醫“喉痹““郁證”范疇。《素問·朝陽別論》謂“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認為病機主要為虛火、痰熱、津不上承等。《醫經溯洄集·五郁論》記載“凡病之起也,多由于郁,郁之滯而不通之義”,若肝氣郁結,肝失調達、氣血失調、氣機不暢、氣郁日久傷陰,陰虛則致津液涸澀[10]。肝郁及脾,蘊濕生痰,脾失健運,濕濁久停、氣滯痰郁,不能升清降濁、咽失所養。治當活血化瘀,解毒利咽,散結清熱,消腫祛痰。清咽利嗓湯方中云故紙、枸杞子、牛蒡子、桔梗、浙貝母潤肺、和胃、疏肝、生肌,祛痰、排膿、開郁散結,麥冬潤肺清心、瀉熱生津,玄參清熱涼血、解毒散結、滋陰降火,知母、杭菊花、甘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疏散風熱、平肝解毒、祛痰止咳,肺脾氣虛加黃精補脾、潤肺生津,黃芪補氣固表、排膿生肌,氣滯血瘀痰凝加海浮石清肺火、化老痰,酒大黃清熱除濕、清熱除濕;肺腎陰虛加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天冬養陰潤燥、清肺生津,川貝化痰降氣、止咳解郁。諸藥合用,共奏利氣化痰、清熱燥濕、逐瘀散結之效。血清因子TNF-α、IL-6水平是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炎癥因子的增加會使機體易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而清咽利嗓湯可控制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改善臨床癥狀。
清咽利嗓湯治療慢性喉炎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