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風濕疼痛科,重慶 墊江 408300)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骨關節炎已經成為引起中老年人骨關節疼痛、功能障礙,影響生活質量的臨床最常見骨關節疾病之一[1]。而膝關節受累在臨床上最為常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多樣,西醫治療以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激素是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獨特優勢,有針灸、拔罐、推拿、中藥內服、中藥外敷等多種方法[2],我院采用中藥濕熱敷聯合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男29例,女61例;年齡45~75歲,平均(61.00±8.12)歲;病程1~10年,平均(3.51±2.08)年。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2010年發布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3]。
排除標準:濕熱阻絡證,治療前使用藥物,合并嚴重心腦腎、糖尿病病變、合并其他關節病變,依從性差。
兩組均采用膝關節髕骨外上緣入路行關節腔內注射,第1次治療前先用注射器吸盡關節腔積液,后注射透明質酸鈉注射液(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每周1次,共5周。
觀察組加用中藥濕熱敷。藥用獨活30g,羌活30g,當歸15g,川芎15g,乳香10g,沒藥10g,川烏15g,草烏15g,伸筋草15g,紅花10g,威靈仙15g。用紗布將藥包扎浸泡30min后,置于蒸隔蒸約30min,待熱度致皮膚能忍受時行膝關節熱敷,每次20~40min,每天早晚各1次,7天為一療程,2周后重復1個療程。
視覺模擬量表[4](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疼痛程度評分。
用SPSS22.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骨痹相關標準。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小于30%。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第2周 第5周觀察組 45 6.54±1.22 2.55±1.12*△ 1.04±0.51*△對照組 45 6.55±1.21 5.82±1.19* 2.64±0.62*
兩組治療2周、5周療效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2周、5周療效比較 例(%)
觀察組及對照組均有2例出現注射玻璃酸鈉后關節明顯脹痛,1~2天后緩解。觀察組2例濕熱敷第1天出現皮膚過敏,表現為皮膚發紅、瘙癢,未行處理自行消失。
玻璃酸鈉是關節滑液及軟骨基質的重要成分,起著潤滑關節、緩解關節面應力、維持軟骨黏彈性的作用。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能使關節腔內的玻璃酸鈉恢復正常水平,重新形成自然屏障,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和擴散,防止軟骨基質進一步遭到炎性介質的破壞[5]。此外,玻璃酸鈉還能清除炎性介質和組織代謝產物,恢復滑膜的生物學功能,有利于腫脹的消退[6]。
骨關節炎屬中醫“骨痹”范疇。《素問·痹證》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碧岢霰宰C是由風、寒、濕邪氣裹挾作用于機體,導致氣血瘀滯,發為痹證[7]。治宜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熱敷方中獨活、羌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伸筋草、舒筋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川烏、草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當歸、川芎、乳香、沒藥、紅花活血祛瘀、通絡止痛。局部外敷可以讓藥物直接作用于膝關節疼痛部位,從而充分發揮中藥溫經通絡、 調和氣血、 消腫止痛功效[8]。藥理實驗證明,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能夠改善血液流變性及微循環 ,影響白細胞介素等炎性遞質的產生,調節免疫功能,啟動巨噬細胞系統對細菌的吞噬作用,對無菌炎癥有積極的治療作用。
中藥濕熱敷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治療能夠快速起效,且療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