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國
(四川省閬中市中醫醫院,四川 南充 6374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由于肺組織、肺動脈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誘使肺血管阻力增加,進而引起肺動脈增高和右室肥大的心臟病,最后導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1]。在我國,大多數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由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引起,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病情反復等特點[2]。本研究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益氣化瘀方輔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我院接受住院治療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50~82歲,平均(67.59±4.25)歲;病程4~28年,平均(22.56±4.36)年;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31例,Ⅲ級14例;肺部感染5例,低氧血癥7例,高氧血癥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2~79歲,平均(66.29±4.29)歲;病程5~30年,平均(23.78±3.59)年;NYHA分級Ⅱ級29例、Ⅲ級16例;肺部感染6例,低氧血癥5例,高氧血癥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參照《實用內科學》及全國肺心病協作組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相關診斷標準[3];②中醫辨證參照《中醫內科學》及《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診斷[4-5];③經心電圖、胸片、心臟超聲等檢查輔助診斷。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處于急性加重期;②心功能NYHA分級Ⅱ~Ⅲ級;③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型;④意識清晰,理解并自愿接受治療、檢查措施及相關調查;⑤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等其他心肺疾病;②存在肝腎功能不全或造血系統嚴重疾病;③患智力障礙、精神疾病;④對研究用藥過敏;⑤臨床資料不全;⑥未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兩組均予持續低流量吸氧,檢測是否有3代頭孢抗生素過敏史,并依據痰培養結果選擇相應抗生素抗感染治療,予抗心衰藥物治療,采用霧化療法幫助排除痰液,止咳、化痰、平喘等對癥治療,根據病情針對性實施強心利尿、營養攝入。口服速尿(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163)20mg。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并及時糾正機體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度平衡。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益氣化瘀方治療。藥用黃芪33g,黨參14g,川芎13g,當歸16g,丹參14g,桑白皮11g,黃芩13g,杏仁12g,金銀花22g。加水600mL,先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熬至200mL,日2次,1次服100mL。以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動脈血氧分壓、平均動脈壓變化情況,以及肺動脈壓、心率、血液中腦尿鈉肽濃度、排尿量的變化情況。
心功能指標,包括LVEF、LVEDD以及LVESD等。
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療效標準進行評定[6]。顯效:咳喘、痰液、呼吸困難、肺部啰音等臨床癥狀明顯減少或消失,心功能不全完全控制或提高1級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改善,心功能提高1級未完全控制。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則。惡化:心功能惡化1級或1級以上。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氧分壓、平均動脈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氧分壓、平均動脈壓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氧分壓、平均動脈壓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動脈血氧分壓 平均動脈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102±8.35 90±7.36* 106±4.74 81±3.18*對照組 45 103±7.96 86±7.13* 107±5.21 90±7.21*t0.582 2.619 0.949 7.662 P0.562 0.010 0.345 0.000
兩組肺動脈壓、心率、血液中腦尿鈉肽濃度、排尿量變化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肺動脈壓、血液中腦尿鈉肽濃度、排尿量比較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LVEF(%) LVEDD(mm) LVESD(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34.52±3.63 40.25±2.47 66.35±2.58 58.63±3.14 55.69±5.47 44.14±3.96對照組 45 34.12±3.21 49.85±3.01 66.40±2.64 50.36±2.56 55.56±4.98 48.55±4.02 t0.583 17.433 0.095 14.434 0.124 5.526 P0.560 0.001 0.923 0.001 0.901 0.001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屬中醫“肺脹”范疇。痰瘀滯留、久病肺虛是發病的主要原因[7]。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會引起缺氧、紅細胞增多、血液黏稠性增加,導致肺動脈高壓和心臟負荷加重[8]。研究發現,血液黏稠度增加會導致肺動脈高壓。因呼吸困難和供氧不足導致氣虛,而氣虛影響血液流動,血瘀、心氣不足則出現心悸、胸悶、出冷汗、面色青紫、嘴唇發白等[9]。治療關鍵是解決供氧不足和氣血兩虛。
益氣化瘀方中黃芪、黨參補氣行氣,改善氣血不足,增強心臟收縮能力,促使心率下降,加速心血管擴張速度,改變肺動脈高壓,維持血液流通[10];當歸、川芎、丹參活血化瘀,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較強的抗凝血作用,同時有利于提高器官供氧供血能力,改變血液黏稠度,防止紅細胞不斷積累形成腦血栓,減輕心臟負荷[11];桑白皮、黃芩、金銀花清肺熱,防止痰堵塞引起缺氧[12];杏仁止咳平喘、抗炎鎮痛,可緩解咳喘,避免加重支氣管炎癥狀。諸藥合用,標本兼治。研究顯示,益氣化瘀方可減少心肌缺血內皮損傷,保護心肌細胞、擴張血管,從而改善微循環、提高血氧飽和度、改善肺部通氣功能[13]。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咳喘、痰液稀薄、呼吸困難、肺部啰音指標及不良反應率均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益氣化瘀方輔治效果優于常規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益氣化瘀方輔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有利于改善血液狀態及心肺功能,降低不良反應,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