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爍輝,張敬燦,莊 霓,沈淋源
(廣東省汕頭市中醫醫院,廣東 汕頭 515031)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骨科常見病、多發病,臨床癥狀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急性發作期疼痛感明顯,極大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1-2]。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期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期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4~58歲,平均(46.71±4.37)歲;病程3~13個月,平均(8.15±2.41)個月;體質量指數17~24kg/m2,平均(22.03±0.96)kg/m2;腰痛38例,下肢放射性疼痛29例,腰部活動嚴重受限5例;急性發作期病程1~36h,平均(9.55±3.79)h。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5~59歲,平均(48.01±5.46)歲;病程4~13個月,平均(8.70±2.13)個月;體質量指數17~25kg/m2,平均(22.32±1.06)kg/m2;腰痛39例,下肢放射性疼痛26例,腰部活動嚴重受限7例;急性發作期病程2~34h,平均病程(9.47±3.55)h。兩組癥狀、急性發作期病程、年齡、性別、病程、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腰椎X線平面檢查示椎板、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肥大、側隱窩狹窄、椎管狹窄;②臨床體征表現為坐骨神經受壓、存在不同程度腰部活動受限、腰椎側凹、肌力下降;③臨床表現為放射性下肢痛,存在大小便障礙等馬尾神經損傷癥狀。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承諾書;②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期;③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④2周內未服用非甾體類止痛藥或皮質激素。
排除標準:①合并腰椎壓縮性骨折、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嚴重脊柱側凹;②合并代謝性骨疾病;③病歷資料不完整者、精神疾病;④伴有嚴重認知障礙、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原發性疾病。
兩組均予以常規鎮痛干預。采用熱敷、超激光等理療方法鎮痛;遵醫囑使用美洛昔康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France,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060204,H20060369)肌注止痛。
研究組加用腕踝針(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規格0.25mm×25mm)留置聯合輸液貼固定。以主要疼痛所在區選取對應針刺點,腰腿痛選擇下5區、下6區,腰痛伴左下肢后外側痛取左下6針刺點(L6),外側痛取左下5針刺點(L5);腰腿痛伴右下肢后外側痛取右下6針刺點(R6)、外側痛取右下5針刺點(R5);使用龍膽紫標記穿刺點,穿刺區域常規消毒,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針柄,檢查確認針具完好,調整針尖位置,對準進針點,保障針體與皮膚呈30°夾角,快速刺入皮下,右手捏住手柄,沿皮下將針具向預定方向推進,在針身完全進入皮下后(進針長度4~5cm),將外露針柄使用輸液貼覆蓋。患者站立行走時活動腕踝針留置處,若存在不適,則調整針柄至患者對埋針區無不適或異常感。囑留針期間保持腕踝針留置部位干燥,穿著寬松衣服。埋針30min后拔針,拔針前觀察有無出血、感染,拔針后使用輸液貼覆蓋進針點,日1次,共埋針7次。
兩組均治療1周。
干預前后VAS評分,共0~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日本骨科協會(JOA)腰椎評分評估腰椎功能。ODI評分共0~50分,評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腰椎JOA評分共0~29分,評分越低表示腰椎功能越差。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治愈:腰腿痛等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腰腿痛等癥狀基本消失,VAS評分降低大于等于70%。有效:腰腿痛等癥狀顯著改善,VAS評分降低30%~69%。無效:腰腿痛等癥狀無明顯變化,VAS評分降低小于30%。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研究組 40 4.13±0.46 1.17±0.25 35.758 <0.001對照組 40 4.32±0.50 1.51±0.30 30.479 <0.001 t1.759 5.507 P0.081 <0.001
兩組鎮痛藥物用量比較。鎮痛藥物用量研究組(1394.37±114.18)mg,對照組(1687.54±135.87)mg,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447,P<0.001)。
兩組ODI、腰椎JOA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ODI、腰椎JOA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ODI、腰椎JOA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ODI 腰椎JOA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0 21.37±2.16 14.37±1.27 17.52±1.71 21.71±2.69對照組 40 21.75±2.41 16.67±1.58 18.14±1.54 20.05±2.41 t0.743 7.176 1.704 2.907 P0.460 <0.001 0.092 0.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期神經壓迫會致使神經水腫、局部炎性反應,引起腰部、下肢疼痛麻木。常規干預多為理療鎮痛、藥物鎮痛等,藥物鎮痛雖具有一定鎮痛效果,但隨著藥物代謝,鎮痛效果降低,增加鎮痛藥物用量易引發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整體效果與臨床預期存在一定差距[3]。
腕踝針留置聯合輸液貼固定為新型鎮痛干預方案,具有操作簡便、起效迅速、無依賴性等優勢。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鎮痛藥物用量較對照組少,ODI、VAS評分較對照組低、腰椎JOA評分較對照組高。原因為腕踝針留置聯合輸液貼固定可以從幾個方面發揮鎮痛作用:①腕踝針分區同十二皮部分區相似,能通過刺激皮膚,調整相應經絡臟腑功能,通暢氣血,達到通絡止痛作用。②針刺后可調節β-內啡肽、5-羥色胺水平,抑制大腦皮層,提高痛閾,且腕踝部血管、神經末梢豐富,通過針刺可反射性調節神經和肌肉機能,解除疼痛。③針刺信號通過神經纖維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激活內源性鎮痛系統,誘導機體大量分泌內源性阿片樣物質,抑制疼痛信號傳導,產生鎮痛效果[4-8]。
綜上所述,腕踝針留置聯合輸液貼固定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期效果較好,可減少鎮痛藥物用量,并可提高鎮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