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永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醫醫院,貴州 都勻 558000)
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化痰通絡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風痰阻絡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2例,均為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風痰阻絡型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各4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39~76歲,平均(59.67±6.35)歲;病程1~13天,平均(8.32±2.41)天;合并高血壓28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12例;基底節梗死20例,腦干梗死13例,腦葉梗死13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37~79歲,平均(60.14±6.48)歲;病程1~14天,平均(8.11±2.57)天;合并高血壓27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11例;基底節梗死19例,腦干梗死12例,腦葉梗死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1]。急性起病,有眩暈、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1項或多項癥狀,且癥狀持續數小時以上,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頭顱CT或MRI證實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并符合風痰阻絡型。主癥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語言謇澀或失語、偏身麻木,兼癥為胸悶多痰、眩暈、目偏不瞬、飲水發嗆,脈弦滑、舌淡紅苔白厚膩。
納入標準:①符合風痰阻絡型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診斷標準;②知情同意;③發病14天內。
排除標準:①對研究用藥物過敏;②妊娠或哺乳期;③精神障礙,或不能配合治療;④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⑤由血液病、腦腫瘤等導致腦中風;⑥既往有腦中風史。
兩組均用西醫常規治療,包括心電監護、營養支持、補充電解質、降顱內壓、調整血糖血壓血脂、抗感染、抗凝血、抗血小板等。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100mg,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20mg,日1次,睡前口服;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2020959)10mL溶于0.9%氯化鈉溶液250mL,靜脈滴注,日1次。
觀察組加用化痰通絡湯治療。藥用白術12g,半夏9g,丹參12g,茯苓15g,赤芍15g,天麻10g,桃仁10g,紅花10g,生大黃6g,香附9g,膽南星10g。頭痛、頭暈加夏枯草、菊花平肝熄火,瘀血證突出增加紅花、桃仁活血化瘀,大便干結增加大黃瀉熱清涼、活血通便,煩躁不安加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水煎,每天1劑,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用,7天為一療程,連用2個療程。
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NIHSS共42分,評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mRS0分為完全沒有癥狀,1分為有癥狀但未見明顯殘障,2分為輕度殘障,3分為中度殘障,4分為重度殘障,5分為嚴重殘障,6分為死亡,評分越高表明整體生活自理能力越差、需要照顧的程度越高;ADL共100分,評分越低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中醫證候積分、主要臨床癥狀積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偏身麻木),評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用SPSS19.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臨床療效評定標準》[3]。基本痊愈:病殘程度0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及以上。顯著進步:病殘程度1~3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下,或增加18%以下。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上。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RS、ADL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RS、ADL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RS、ADL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NIHSS mRS ADL觀察組 46 治療前 20.64±2.45 3.41±1.26 42.45±5.36治療后 12.14±1.27*△ 1.25±0.42*△ 87.64±5.47*△對照組 46 治療前 20.72±2.36 3.38±1.34 43.55±5.48治療后 16.82±1.43* 2.32±0.86* 60.13±5.2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中醫證候積分 臨床癥狀積分口舌歪斜 半身不遂 語言謇澀 偏身麻木觀察組 46 治療前 22.36±3.26 7.51±1.44 8.02±1.64 8.43±1.36 8.35±1.51治療后 8.48±1.42*△ 4.62±0.35*△ 3.85±0.61*△ 4.54±0.51*△ 4.31±0.43*△對照組 46 治療前 22.17±3.35 8.49±1.53 7.97±1.74 8.45±1.44 8.29±1.42治療后 14.16±1.54* 6.76±0.42* 5.92±0.72* 6.58±0.56* 6.45±0.63*
中風是由腦血管疾病引起突發性腦功能缺損,主要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發病時主要癥狀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偏身麻木、語言障礙、意識不清、吞咽困難、肢體無力等,甚至突然昏迷。西醫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包括降顱內壓、抗感染、抗凝血、抗血小板等聯合方案治療,而急性期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最好[4]。中風病因較多,有虛(陰虛、氣虛)、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瘀(血瘀)、火(肝火、心火)、氣(氣逆)六端。證型有風痰阻絡、痰熱腑實、風火上擾、氣虛血瘀、陰虛風動等,急性期缺血性腦中風以風痰阻絡型最為常見。治當以祛風、活血、化痰通絡為主。化痰通絡湯方中白術、半夏為君藥,白術健脾燥濕,半夏燥濕化痰;丹參、茯苓、赤芍、天麻為臣藥,丹參活血化瘀,茯苓養心安神,赤芍活血祛瘀,天麻祛風通絡;桃仁、紅花、生大黃、香附、膽南星為佐藥,桃仁活血祛瘀,紅花活血通經,生大黃清熱瀉火,香附疏肝解郁、膽南星清熱化痰。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活血、化痰通絡之效。
綜上所述,化痰通絡湯輔治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風痰阻絡型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