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廣東省惠州市中醫醫院東江新院區內二科,廣東 惠州 516001)
胃腸功能紊亂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結腸炎等均是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病程長、反復發病、久治不愈,同時患者因正常進食受影響,雙重作用使得負性情緒進一步加重,進而影響患者的依從性,加重病程[1]。本院用耳穴壓豆配合中藥硬膏貼敷輔治頑固性胃腸功能紊亂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200例,均為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頑固性胃腸功能紊亂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100例。實驗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35~74歲,平均(53.3±2.4)歲;病程8個月~6年,平均(3.2±0.7)年。對照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33~72歲,平均(52.9±2.2)歲;病程10個月~6年,平均(3.5±0.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符合《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2]的相關診斷標準,均出現持續反復的反酸、噯氣、厭食、惡心、嘔吐、劍突下灼熱感、食后飽脹、上腹不適或疼痛等癥狀,采取相應方法治療后癥狀緩解,但一段時間后病癥復發,反復2次以上;②發病1周以上未用治療性措施和藥物;③病程長,病程半年以上;④反復發病,久治不愈;⑤多次經西醫或中醫治療仍未見改善。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無認知障礙及精神疾病;③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伴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疾病;②消化道出血、惡性腫瘤;③不同意參與研究。
兩組均采取常規治療。口服泮托拉唑鈉腸溶片(湖南迪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61)每次40mg,日3次;口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0910003)每次10mg,日3次,持續2個月。
實驗組加用中醫治療。①耳穴壓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耳穴標準化方案》,選取脾、肝、胃、大腸、交感等穴位。首先用王不留行固定在規格為0.6cm×0.6cm的膠布上,用濃度為75%的酒精自上而下對耳廓進行消毒,酒精干后操作者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則持止血鉗夾取膠布壓在穴位,按壓穴位敏感點,拇指及食指置于耳廓內外兩側,挾持壓物,以耳朵感覺發熱、發脹為宜,反復對壓每穴2min,單側取穴,1周3次。②中藥硬膏貼敷。使用我院專用硬膏方香檳散(木香、檳榔、青皮、商陸)及溫中扶陽散(延胡索、肉桂、柴胡、枳殼、香附、川芎、蘇梗、陳皮、半夏、甘草),藥膏置于微波爐中醫低火加熱0.5min,待藥膏溫熱后,貼敷于中脘、神闕穴、太沖穴、足三里等穴位。溫中扶陽散貼敷于內關穴、三陰交、上巨穴,敷藥4~6h,日1次,持續2個月。
兩組治療期間均予以護理干預,做好各種器具及居住環境的消毒,避免感染;告知需注意避水,避免膠帶脫落。做好心理護理,對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者采取合理的語言疏導方法以緩解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做好疼痛護理,對輕度疼痛者采取注意力轉移及娛樂療法緩解疼痛,嚴重疼痛者可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飲食多以易消化、高蛋白及高維生素為主,進食困難者可采取腸內營養支持,禁食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治療前后檢查尿D-木糖吸收排泄實驗值、唾液淀粉酶指標變化情況,評價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進行檢測,統計不良反應類型及發生數,評價治療安全性。隨訪3個月統計復發情況,復發定義為顯效、有效癥狀病情恢復至治療前水平或加重。
根據癥狀輕重采用4級分級標準計分。癥狀嚴重,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為Ⅲ級;癥狀明顯,部分影響生活為Ⅱ級;癥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為Ⅰ級;無癥狀為0級;主癥計6、4、2、0分,次癥計3、2、1、0分。主癥為胃脘痞滿,兩脅竄痛且情志不遂易誘發或加重;次癥為噯氣,口干口苦,燒心泛酸,急躁易怒。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主要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療效指數大于等于70%。有效:主要臨床癥狀、體征好轉,療效指數30%~69%。無效:主要癥狀無改變或加重,療效指數小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尿D-木糖吸收排泄率(%) 唾液淀粉酶(U)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100 14.85±2.51 28.56±3.66*589.36±14.58 674.45±16.96對照組 100 14.77±2.47 22.36±3.37*588.71±14.48 635.26±16.53*t0.227 12.462 0.316 16.548 P0.821 0.000 0.752 0.000
不良反應:實驗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腹痛1例、腹瀉1例,發生率為4.00%;對照組治療期間出現惡心嘔吐3例、腹痛2例、腹瀉2例,發生率為7.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均較輕,無需停藥或干預可自行消失,提示用藥安全性均較高。
復發情況:隨訪3個月,觀察組97例中失訪1例,復發41例;對照組88例中失訪2例,復發52例。復發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頑固性胃腸功能紊亂是一種發病率及治療難度高的消化系統疾病,治療以抑制胃酸分泌、糾正胃腸功能為主。西醫治療多以抑酸、胃腸動力藥聯用。泮托拉唑鈉腸溶片可抑制胃酸分泌。多潘立酮為常見胃腸動力藥,可通過特異性拮抗胃腸道平滑肌的D2受體發揮促動力作用,降低發生蠕動反射的壓力閾值,增加縱行平滑肌的收縮頻率和振幅,增強胃的緊張性收縮和蠕動,加快固體和液體的排空。
頑固性胃腸功能紊亂屬中醫“胃脘痛”、“腹痛”范疇。病變主要在胃腸,病機為脾胃運化失健,寒邪外襲、精神刺激、飲食失調等導致胃腸紊亂。中醫認為,七情郁結、思慮過度會導致氣血紊亂,氣機失調,肝木克土,可引起腸胃功能的減退[4]。中醫治療以溫脾腎陽、疏肝解郁為主,且注意調節患者情緒。耳穴壓豆主要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中俞穴敏感部位及肝臟部位,經身體經絡傳導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選擇面部相關穴位,可改善胃腸與部分神經功能,改善肝臟功能。中藥硬膏中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氣止痛,檳榔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濕,肉桂溫中補腎、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青皮消積化滯,商陸瀉下利水、解毒散結,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香附疏肝解郁、行氣止痛,川芎行氣、開郁、止痛,蘇梗行氣寬中,陳皮健脾和胃、行氣寬中,半夏和胃止嘔,甘草補氣健脾、緩急止痛。耳穴壓豆聯合膏藥貼敷治療胃腸功能紊亂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還可減輕常規西藥的不良反應,使更好的耐受治療[5]。
綜上所述,耳穴壓豆聯合中藥硬膏貼敷輔治頑固性胃腸功能紊亂療效較好,可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