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賢,許環宇,劉卓暉,潘卓瑜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伍仲珮紀念醫院精神病三科/心理科,廣東 佛山 528333)
臨床上抑郁癥十分常見,為一種情緒障礙性疾病,以持久、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1]。發病機制錯綜復雜,至今尚未完全明確,通常認為與社會環境、遺傳、生化以及心理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2]。抑郁癥屬中醫“郁證”范疇,常見于卑諜、不寐、奔豚氣、頭痛、怔忡、癲狂等疾病,肝郁陰虛型抑郁癥是常見證型。本研究用甘麥大棗湯合四逆散聯合草酸艾司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佛山市順德區伍仲珮紀念醫院收治的肝郁陰虛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1~65歲,平均(40.39±1.12)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2.49±0.26)年;BMI 23~27kg/m2,平均(24.08±0.23)kg/m2。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2~63歲,平均(40.12±1.02)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2.51±0.18)年;BMI 22~28kg/m2,平均(24.12±0.28)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量表評分高于20分,抑郁自評分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量表評分高于53分;②能嚴格遵醫囑用藥;③對研究中所使用的藥物無禁忌證;④符合中醫中肝郁陰虛型抑郁癥判定標準[3];⑤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4];⑥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造血系統疾病;②合并肝、腎以及心血管等嚴重原發性疾??;③存在嚴重自殺傾向;④器質性精神障礙。
兩組均給予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山東京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80599)口服,起始用藥劑量為5mg,日1次,治療7天后每次將用藥劑量增加10mg,但最大用藥劑量不超過每日20mg,連續治療8周。
觀察組加用甘麥大棗湯合四逆散。甘麥大棗湯基礎方為小麥15g,甘草9g,大棗5~7枚;四逆散基礎方為炙甘草6g,炒枳實9g,炒白芍9g,柴胡9g。若大便實加大黃6g,若苔厚膩、痰濁明顯加石菖蒲10g,若嚴重失眠加遠志10g、酸棗仁15g。水煎,日1劑,分早中晚3次口服,連續服用8周。
中醫癥候總積分[5]:將情志抑郁、悲觀厭世、精神疲憊、焦慮不安、煩躁、胸脅、憂愁、倦怠無力、多夢、健忘、夜寐不安、胸脅隱癇、噯氣、納差、腰膝酸軟、性欲減退、便溏、面色蔞黃、氣短、嗜臥少動、健忘等癥狀按照嚴重程度采用0~4分方式計分,無癥狀計0分,偶爾出現部分癥狀計1分,經常出現部分癥狀但在忍受范圍內計2分,多數癥狀經常出現計3分,多數癥狀十分常見且難以忍受計4分。中醫癥候總積分為各項癥候積分之和。
SDS評分:采用SDS量表評價抑郁狀態,以中國常模結果為依據,SDS量表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小于53分提示無抑郁,53~62分提示輕度抑郁,63~72分提示中度抑郁,大于等于73分提示重度抑郁[6]。
HAMD評分:采用HAMD量表對兩組抑郁狀況進行評價,小于7分提示正常,7~17分提示可能存在抑郁癥,18~24分提示肯定存在抑郁癥,大于24分提示存在嚴重抑郁癥[7]。
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以中醫癥候總積分減分率為依據評定臨床療效。減分率大于等于70%為顯效,減分率30%~70%為有效,減分率小于30%為無效。中醫癥候總積分減分率=(治療前中醫癥候總積分-治療后中醫癥候總積分)/治療前中醫癥候總積分×10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總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總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總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62.15±2.52 45.22±2.88*觀察組 30 62.19±2.48 32.25±0.1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抑郁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抑郁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抑郁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SDS評分 HAMD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71.52±2.53 59.96±0.18*25.02±1.23 9.02±0.98*觀察組 30 71.09±2.72 50.02±0.23*△ 24.99±1.21 6.08±0.12*△
抑郁癥是一種以持久心境低落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意志行為減少、思維遲緩、興趣喪失以及情緒低落為其主要臨床表現,病情嚴重者甚至存在自殺傾向[9]。臨床治療抑郁癥主要采用一種或者兩種口服抗抑郁西藥,常見抗抑郁藥物包括四環類抗抑郁藥、三環類抗抑郁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10]。西酞普蘭屬于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是臨床應用較多的抗抑郁藥物,起效快,抗抑郁譜廣,但停止用藥后存在復發可能[11]。
中醫認為,是因悲哀、思慮以及郁怒等,心神失養,脾失健運、肝失疏泄,治療以養脾理氣、疏肝解郁為主[12]。研究中兩組治療后中醫癥候總積分、HAMD評分、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的基礎上加用甘麥大棗湯合四逆散治療肝郁陰虛型抑郁癥可提高臨床療效。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可抑制中樞神經元對5-羥色胺的再攝取,使腦內5-羥色胺水平升高,從而發揮良好的抗抑郁作用[13],抑郁狀態緩解,則中醫癥候總積分、HAMD評分、SDS評分均降低。甘麥大棗湯藥方中小麥具有除煩、止汗、利尿功效;甘草能夠瀉心火、和胃;大棗能利上壅之燥。全方有寧心安神、養肝益陰功效。四逆散方中柴胡疏解肝郁,促使郁熱外透;炒白芍具有養血斂肝功效,與柴胡配伍能夠透解郁熱,且不傷陰;炒枳實具有行氣散結功效;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理氣解郁、疏肝養脾功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四逆散通過作用于5-羥色胺受體1A、5-羥色胺受體2A、多巴胺受體D2等多個靶點,影響環核苷酸通路系統對情緒的調節作用,同時四逆散還可以逆轉神經生長因子(NGF)、神經營養素-3(NT-3)、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表達的減少,進而起到抗抑郁作用[14]。
綜上所述,甘麥大棗湯合四逆散聯合草酸艾司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