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尚飛,葛青葉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院康復科,河南 濮陽 457000)
吞咽困難屬腦梗死并發癥,且多伴有飲水嗆咳、構音障礙等,不利于患者康復[1]。舌肌訓練是目前臨床用于提高腦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常用物理療法,可通過協調舌運動、強化吞咽意識等方式使吞咽功能逐漸恢復,但療程較長。配合冰刺激療法可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舌、軟硬腭等吞咽相關器官發揮直接性刺激作用,提高吞咽肌群收縮功能,但仍無法有效避免吸入性肺炎發生,效果欠佳[2]。吞咽困難屬中醫“喉痹”、“喑痱”范疇,多因經絡痹阻、氣滯血瘀導致,可采用穴位針療法引氣深入,使經氣四通流布[3]。本研究用蒼龜探穴針法聯合冰刺激及舌肌訓練治療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8例,均為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治療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4例。研究組男35例,女29例;年齡61~77歲,平均(69.34±3.42)歲;洼田飲水試驗分級為Ⅲ級31例,Ⅳ級19例,Ⅴ級14例。對照組男34例,女30例;年齡61~78歲,平均(68.67±3.47)歲;洼田飲水試驗分級為Ⅲ級29例,Ⅳ級20例,Ⅴ級15例。兩組性別、年齡、洼田飲水試驗分級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腦部CT、磁共振成像等確診為腦梗死,腦梗死后出現吞咽困難癥狀,生命體征穩定,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合并感染性疾病,既往有腦梗死病史,既往有吞咽困難史,認知、聽覺功能障礙,吞咽困難病程超過3個月,需鼻飼,無法耐受針灸治療,精神類疾病,口腔結構異常,患惡性腫瘤。
兩組均用冰刺激及舌肌訓練干預:①冰刺激:取半臥位,用浸有檸檬水的冰棉依次對面頰、唇部、咽后壁、舌后部、舌面進行刺激,每個部位10s,每日1次。②舌肌訓練:指導患者重復進行面頰鼓氣、舌部伸縮、空吞咽動作,每日訓練20min。
研究組加用蒼龜探穴針法。取坐位,頭略后仰,以75%酒精常規消毒穴位皮膚,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刺廉泉穴、啞門穴、翳風穴、風池穴。首先取廉泉穴,向舌根方向斜刺1寸,針尖直至舌根部,舌根、舌尖均出現發麻針感后退針皮下,再分別斜向左、向右側緩慢進針1寸,退針皮下,最后呈直刺狀態留針。翳風穴、風池穴向喉結方向徐入1寸,退針皮下,再依次斜向上下左右4個方向緩慢鉆剔后留針。囑患者放松頸部,頭微前傾,針刺啞門穴,向下頜方向進針0.5寸,退針皮下,再依次斜向上下左右4個方向緩慢鉆剔后留針,留針30min,期間行針3次,加強針感。每日針刺干預1次,7天為一療程,針刺6天,休息1天。
兩組均治療3周。
采用電視透視吞咽功能檢查法(VFSS)評估吞咽功能,包括口腔期、咽期、誤吸3部分,總分0~10分,評分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好。采用吞咽障礙患者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SWAL-QOL)評估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情感、社會3個方面,共11個維度,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吞咽困難癥狀消失,飲水無嗆咳,試驗分級為Ⅰ級。有效:吞咽困難癥狀明顯好轉,試驗分級為Ⅱ級。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或癥狀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 (分,±s)
組別 例 VFSS SWAL-QO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研究組 64 4.31±0.67 8.26±0.49 64.19±4.92 89.74±4.61對照組 64 4.48±0.65 6.87±0.82 65.77±5.08 76.38±4.32 t1.457 11.641 1.787 16.917 P0.148 <0.001 0.076 <0.001
兩組吸入性肺炎發生情況比較。研究組發生吸入性肺炎2例(3.13%),對照組發生吸入性肺炎9例(14.06%),兩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 7 3,P=0.027)。
腦梗死后腦部雙側運動皮質及腦干束上運動神經元出現一定程度損傷,影響中樞神經支配功能,進而誘發吞咽困難[4]。腦梗死患者免疫功能較低,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伴發吞咽困難時,激烈嗆咳還易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研究表明,中樞神經具有一定自愈功能,治療有利于腦細胞啟動代償機制,增強腦組織重組能力[5]。
舌肌訓練具有操作難度低、患者耐受性強等特點,是臨床吞咽障礙最常用康復療法之一,可通過訓練舌肌、咽縮肌運動技能加快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增強吞咽反射弧靈活性,激活中樞神經休眠突觸,進而建立新的運動透射區[6]。冰刺激療法可通過寒冷刺激增強治療咽部、軟腭部敏感性,強化吞咽反射區功能,同時還可協調吞咽肌肉,重塑神經功能網絡,進而加快吞咽功能恢復。中醫認為,咽喉為多條經脈循行交會之處,經脈痹阻、氣滯血瘀可使神明失養、清竅蒙蔽、咽喉失用,因而引起吞咽困難,故散瘀行氣是治療之根本[7]。蒼龜探穴針法屬飛經走氣四法之一,以自深至淺、由淺入深原則實施多層次透刺,刺激量高,且作用面廣,進而達到“氣至病所”效果,有利于補充深處經氣,導邪外出[8]。廉泉穴、啞門穴、翳風穴、風池穴均為治療咽部、舌部等頭面五官疾患的要穴,蒼龜探穴針法刺激諸穴可發揮活血散邪、行氣通絡之功效,同時使刺激直達患處,重新建立神經元、神經核等聯系,促進受損神經修復,進而提高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
蒼龜探穴針法聯合冰刺激及舌肌訓練治療腦梗死后吞咽困難對改善吞咽功能、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且可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