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蔣仁偉
(1.重慶市墊江縣包家鎮衛生院,重慶 墊江 408300;2.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10)
踝關節常因創傷及手術刺激、術后長期制動等原因而導致踝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1]。我院在踝關節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基礎上用針刺促進術后功能康復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患者,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43歲(18~60歲),左踝33例、右踝27例,平均病程7天(1~20天)。均有踝關節外傷史,查體可見患處足踝腫脹、疼痛,伴有功能障礙及異常活動,同時踝關節X線可見明顯踝關節骨折。分為兩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行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2],術后行常規功能鍛煉。
實驗組加用針刺。術后2周切口予以拆線后,取昆侖、丘墟、解溪、阿是穴、血海、照海、申脈、太溪、陽陵泉、懸鐘、足三里、商丘,針刺,留針20min,1日1次,4周為一療程。
患足VAS評分,AOFAS踝與后足評分。
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術后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術后2周 術后6周 術后6個月對照組 6.23±1.55 5.79±0.96 3.06±2.27實驗組 6.36±1.45 2.42±0.88 2.03±0.85 P0.17 0.00 1.00
兩組術后AOF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AOF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術后AOF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術后2周 術后6周 術后6個月對照組 35.74±4.59 56.72±3.18 85.64±2.42實驗組 34.72±2.92 69.15±3.46 94.23±2.97 P0.13 0.00 0.00
踝關節因其關節面小,負重量及活動量大,易造成損傷,故為了保證損傷后恢復,應盡量滿足解剖復位,在術后也應盡早行康復訓練,避免影響功能,同時避免術后并發癥如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活動功能障礙[3-4]。
針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局部組織的滲出,促進骨折處的新陳代謝,加快受損部位瘀血、水腫的吸收,同時緩解各種代謝產物對骨折處的刺激,從而起到活血祛瘀止痛、祛萎除痹、生骨活肌的作用。
踝關節骨折術后行針刺康復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