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小墨診所教授 施小墨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中醫養生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利用“藥食同源”來進行食療養生。雖然是食療,也要與中醫的“辨證施治”原則一樣,根據具體情況來“辨證施養”。在進行食療的時候,既要考慮外界環境,又要考慮個人體質。
暑期氣溫高、濕氣大,可以通過喝粥的方式來調理。
粥方:赤小豆、薏苡仁、綠豆,煮粥服用,每日一次。
一些女性臉上常有痤瘡,如屬于火氣太大,可用玫瑰花茶,再加些菊花、金銀花,稱為三花飲,每天代茶飲即可。
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可以用桑葉、菊花、決明子加上生山楂,煮水服用。
冬天天氣寒冷,適合吃涮羊肉,但是北京人在立春之后就不再吃涮羊肉了。現在因為有空調,人們容易忽略四季變化,經常會有人在夏天也吃涮羊肉。為什么我們一定要強調冬季吃羊肉呢?因為從中醫四氣五味的角度來看,羊肉是味甘、性溫的,甘溫之品可溫陽補中,增強人的火氣和能量,冬季人體需要更多的能量儲備,所以羊肉要在冬季吃更好。
如果尿中有紅細胞、蛋白,身體水腫,可以用玉米須晾干后泡茶喝。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以用活鯉魚半斤(250 克),加赤小豆、黃芪、生薏米各30 克,煮湯服用,這就是“赤小豆鯉魚湯”,連服一周往往可見效。
我在臨床中碰到過一些家長前來咨詢,他們的小孩不愛吃飯。一問之下方才知曉,孩子平時特別愛吃巧克力。巧克力能量很高,如果用中醫的食物性味來衡量,屬于甘溫之品,很多運動員都喜歡用它來補充能量,孩子如果吃了這么多高能量食物,哪里還吃得下飯呢?還有一位香港的家長說老給孩子煲湯,多用人參、黃芪、枸杞之類,這些皆是甘溫補氣之品,越喝這種湯,孩子越吃不下飯。我建議其換成百合、山藥、薏米、焦山楂等食材,一周以后這位香港家長反饋說孩子胃口好多了。
我們從上面的食療方和案例可以看出,食療養生也需要辨證,根據外界氣候、個人體質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夏天為什么要喝綠豆湯?因為綠豆味甘,性寒,甘寒養陰。中醫認為,汗液為陰,夏天天氣炎熱,出汗較多,容易造成陰液虧虛,服用綠豆湯正合時宜。
如果體質偏寒,平素就怕冷,那就需要食用一些溫陽的食物,如山藥、枸杞、人參、羊肉,著名的《傷寒論》方劑“當歸生姜羊肉湯”就特別適合這種體質的人食用。
我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的科學體系,各有特色,各具所長。西醫在急救、外科、產科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也有自己的特長,比如可以利用藥食同源在日常生活中調養身體;比如月經不調可以不使用激素就能調整好,避免了激素帶來的副作用;再比如失眠,中醫認為心主神,可以通過辨證分析是心血不足,還是心陰不足、心陽不足,也可能是肝火引起的心火,不同的病機采用不同的治法,也可以避免長期服安眠藥物的弊端。西醫更注意矛盾的普遍性;而中醫更著眼于辨證論治,也就是個體化治療。
1929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想廢止中醫,有一個叫余云岫的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習西醫,受日本明治維新廢棄漢醫的影響,回國后提出了“廢止舊醫案”。提案中提出中醫不能開辦學校、開辦醫院、出版雜志書籍。這個提案的通過,遭到當時中醫藥界的全力抗爭反對,最終并沒有施行。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和領導人對中醫都十分重視并大力推廣發揚。近期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守正和創新”,這也非常適用于中醫界,沒有“守正”就沒有傳統,沒有“創新”就沒有中醫的發展。我從來沒有為所謂“中醫會慢慢消失滅絕”的言論擔心過,為什么呢?因為中醫是有效的,如果沒效,那么就不會被人們所接受。另外,經過數千年的流傳,中醫已在老百姓心中扎根了。比如我之前說的夏季應喝綠豆湯,冬天應吃羊肉,這根本不用中醫大夫囑咐,在民間人們都知道,藥食同源大家也都比較了解了。當然,中醫的普及還是不夠的,比如藥膳還值得更大力度地推廣,中醫有很好的“治未病”的經驗,對于提高身體素質、預防疾病非常有益。
我想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
中西結合治大病
醫養結合治未病
藥食同源不得病
掌握了這三點,不但有利于人們的健康,還有利于醫療改革,如果大家都不得病、少得病,那么醫療負擔就會大大減輕。
歷史上有二三百次大的疫情,中醫在其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可以說中醫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