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林女士在一家科研單位工作。所謂當局者迷,身為高知女性,林女士也遇到了心理困擾,自己難以走出。于是,這一天預約后,讓我傾聽了她的一段感情故事。
林女士直奔主題:“我遇到了感情困擾。是這樣的。我今年53 歲,離異。我們辦公室里有位男同事,比我小10 歲,一直單身。我們感覺彼此很聊得來。前段時間,正好辦公室里好幾位同事因公因私,出差的出差,請假的請假,辦公室里常常就我們兩個人。這樣,我們交流的機會就更多了,也會聊起一些私人的話題。我們彼此感覺共同語言越來越多,在價值觀上,我們有很多共識,在性格上,我們都有很多相同點。這樣,又促進了我們交流,聊得很深入,很有共鳴。對我來說,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感覺到,我們的感情在深化。慢慢地,彼此很有些吸引,很有些牽掛,很有些依戀。讓我有了一種超越一般同事友誼的體驗,很像愛情的那種感情。甚至在我們相處的這段時間里,我們似乎都體驗到了戀愛中人的那種心靈的愉悅和幸福?!?/p>
”但是,煩惱也相伴而來。后來,外出的同事們都陸續回來了,辦公室里的人就多了。他跟別的女同事有時也聊得很好。同在一個辦公室,我看在眼里,心里就會升起一絲嫉妒和排斥。可是,我們又沒有明確戀愛關系,也不好干預,只是心里隱隱地感到不舒服,感到煩惱。反過來,我感覺好像他也會有這樣的煩惱。您說我們的感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以問代答:“您自己怎么看你們的感情呢?”
林女士有些難為情:“我感覺我們是日久生情了?!?/p>
我問:“單身男女,日久生情,本該高興,何來煩惱呢?”
林女士脫口而出:“我們不可能走到一起,我們沒有未來?!?/p>
我追問:“這又是為什么呢?”
林女士分析說:“因為我們不合適。第一,我們年齡差距很大。我50 多了,已近老年,他還在中年。第二,我們不是同一類型的人。他是留學美國歸來的博士,屬于海歸吧。我沒有這樣的經歷。第三,因為我們在同一個辦公室,也會有相處的麻煩。第四,他身材不正常,非常矮小,腿型也不好看,不是很直。這可能是他至今單身的重要原因。就是說,以他的外貌找個年齡相當的不太容易。因此,他曾經說過,這輩子不想結婚了,一個人更自由。”
我繼續追問:“這些原因當中,關鍵是什么呢?”
應對措施:對照組孕婦登記好住院信息,咨詢其是否存在不適癥狀,并對其進行入院評估。觀察組孕婦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干預,具體如下:①詳細了解孕婦的基本情況,為其建立個人檔案,并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每周進行一次心理輔導,幫助其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②產前對孕婦進行心理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采取針對性的指導,給其鼓勵,減輕孕婦對分娩的擔心。③分娩后,安排專業的人員給產婦講解母嬰知識,解答產婦的疑問,另外也建議家人給予產婦給多的關心,使其感受到溫暖。
林女士稍一思量:“關鍵可能就是年齡和外貌吧?!?/p>
我坦言:“年齡和外貌,確實是影響戀愛和婚姻的因素。但是,年齡差距很大的雙方萌生愛情結為婚姻的實例,并非絕無僅有。同樣,外貌差距很大的雙方萌生愛情結為婚姻的,也并非絕無僅有。為什么?還不是因為年齡也好,外貌也罷,都是外在因素,真正的愛情是內在因素決定的,是心靈的契合與融合。是這樣嗎?”
林女士點頭:“我們是比較看重內在因素的,我們有心靈的共鳴。可是,又不能不考慮面子,不能不考慮別人的議論,如果我們走到一起,別人會怎么說?”
我繼續坦言:“只要兩個人真有情緣,真的因愛而走到一起,別人的議論會不禁而止的,根本不是問題。就是說,別人的議論,與年齡和外貌一樣,是擋不住真正相愛的兩個人走到一起的。如果擋住了兩個人走到一起,那就說明……”
林女士接過話來:“說明我們不是真正的愛情。那我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重復說:“是啊,不是愛情,那這段感情困擾究竟是怎么回事?”
林女士更顯高知女性的理性了:“是啊,我也常問自己,我們究竟是怎么回事?仔細想來,可能是我們都很孤獨。是的,應該是因為孤獨。我幾年前和前夫分手了,一直沒有再婚。自從離婚以來,一個人時時會感到孤獨,自己知道自己那顆孤獨的心,有時候真是太寂寞難耐了。剛才說了,他也是一個人,也是一顆孤獨的心。兩顆孤獨的心,都需要安慰,都有某種需求吧。我們在一起,彼此孤獨寂寞的心從對方那里得到了滿足。對,是這樣,跟他在一起我內心的空虛得到了滿足?!?/p>
我表示理解:“就是說,雖然不是愛情,卻也讓感情需要得到了補償?”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林女士的情感困擾都是補償心理情結惹的禍。
所謂補償心理情結,就是某種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正常滿足,而形成的一種潛在的補償心理傾向,從而會通過其他的方式或渠道,讓心理需求得到補償性的滿足。
林女士對那位男同事的感情,不是愛,是什么?不是愛,為什么戀戀不舍?正如她自己所領悟的,是需要,是強烈的需要。正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那位男同事出現在林女士的生活中。于是,盡管他并非適合林女士的戀愛對象,卻也成了寄托感情的替身,于是彼此演繹出了上面的感情故事,讓林女士心理需求暫時得到了替代性的滿足。補償心理情結終歸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于是,林女士在獲得心理需求替代性補償性滿足的同時,也體驗到了種種心靈的煩惱。
溝通至此,林女士問道:“那我該怎樣走出這個情感困擾呢?”
我再次坦言:“一般來說,面對這樣的感情困擾,無非左、中、右三條出路:向左,走向愛情,走向婚姻關系;中間道路,繼續靠補償心理情結讓心靈在替代性補償性的滿足中得過且過;向右,向后退,退到友情,退到同事關系上來……”
林女士不假思索:“向左這條路,我們肯定走不下去,我們不合適。”繼而遲疑地自言自語:“中間道路繼續走下去會如何呢?是不是不道德啊?”
我笑了:“心理咨詢師不是道德家。不錯,中間道路確實是很多人都可能走過的道路,就是說,不僅兩性感情生活,在現實生活的其他方面,人們都可能在不自覺中受到補償心理情結的影響。但是,這終歸是迷茫中的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有意為之,也不過權宜之計,很難真正化解心理困擾,真正滿足心理需求。因為補償心理情結,說到底是一種潛意識里的自欺欺人,在有所覺察后,很難繼續……”
林女士似乎還有些遺憾:“那就只有向右一條路,退到同事關系上來了?”
我最后一次坦言:“如果在沒有看清自己的補償心理情結之前,什么友情啊,愛情啊,第三種感情啊,確實很難理性把握。一旦看清了自己的補償心理情結,只要愿意,回到同事關系上來,并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p>
林女士輕嘆一聲:“看來,我只有放棄才是出路啊?!?/p>
心理咨詢不能替誰拿主意、做選擇,特別是涉及情感困擾問題。心理咨詢過程,最重要的是為當事人提供寬松適宜的交流環境,通過交流與互動,幫助當事人理清自己的感情,看清自己的心。至于怎樣選擇生活,那全看當事人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