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瑜蕓 李冬妍 許鵬
摘要:農村民眾實行危機教育可以幫助其掌握有關的危機知識和危機應對的技能,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基層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工作力度和難度。通過“滾雪球”的抽樣研究方法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民眾認知及其應對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增強民眾的危機教育,民眾可以更加理智的面對危機,尤其是農村民眾,可以避免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農村民眾危機教育的加強,使其在這個危機頻發的時代中,農村民眾能夠理性的看待危機,從而減少危機給其造成的損害。
關鍵詞:危機 農村民眾 危機教育
一、引言
近年來,危機的頻發打破了人類原本安逸的生活。加之,危機的破壞性和不確定性則給人類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特別是重大衛生公共事件的爆發,不僅造成了經濟上的嚴重損失,還奪去了很多無辜的生命。而危機指的是當決策者的核心價值觀念被威脅或挑戰,同時,相關信息不完善,不確定的事態發展和急需做出的決策等因素的匯聚形成的。博爾諾夫則將危機看作是非連續性教育的一種形式,而教育是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統一。所以,對公眾開展危機教育,不僅能夠增強社會成熟度,還對政府的危機管理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
二、農村危機教育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
研究發現,公共危機產生時,公眾會產生憤怒,恐懼,焦慮,傷心的負面情感,且這些情感使得公眾對于組織采取的策略帶有選擇性。農村地區在應對危機時,存在基層政府對危機信息的隱瞞,農民極易產生恐慌心理以及落后的公共設施的落后等原因,這些都給當地的危機管理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因此,在危機期間,農村民眾由于過分恐慌,可能會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病急亂投醫”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本篇文章的數據來源于“2020年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民眾的認知及應對情況調查分析報告”,報告收集的問卷時間主要是2020年2月2日到2月5日,整個問卷采取的收集方式為滾雪球的抽樣研究方法。在此次問卷中,云南省的調查對象占比較多,占據問卷的45%。通過收集危機期間民眾的行為表現的數據,可以發現,在此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下,有35.08%的人選擇搶購口罩,消毒液,酒精等物品,而5.56%的人則選擇搶購連花清瘟膠囊和雙黃連口服液。而56.79%的人則表示想要購買只是迫于買不到的現實情況。進一步說明絕大部分人由于受此影響,導致其心理過分恐慌,進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而現今,廣大農村民眾由于缺乏有關危機方面的教育知識,而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農村民眾缺少危機的科學意識教育
由于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的參差性,雖然部分民眾接受過教育,對科學相關的知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從小生長的環境,有關科學的生活知識也在漸漸淡化,對于危機的科學知識更是知之甚少。2020年席卷全球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部分民眾未對其正確認識。據調查研究分析顯示45.24%的人對此表示非常擔憂,41.39%的人表示比較擔憂。
由此可見,不論是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這類危機發生期間還是發生后,都會或多或少的給人們的心理造成傷害。“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這些則進一步加劇人們消極情緒的產生,從而使得當地民眾失去理智,進而做出了一些非理性的行為。
2.農村民眾的危機防范意識教育不足
漆國生(2010)認為在公共危機發生時,公眾必須參與危機管理中,社會文化,公眾自身的素質以及危機管理組織等因素的干擾,使得公眾未能更好的參與到危機管理中以此承擔自己的責任。2020年出現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很多農村民眾覺得此次事件離自己太遠了,沒必要杞人憂天。絕大部分農村民眾依舊不顧當地政府的勸告,依舊悄悄的走親串戶,舉辦婚宴酒席,基層政府和當地民眾甚至玩起了捉迷藏。
3.農村地區社會道德教育薄弱
由于農村地區地處偏遠,全國絕大多數的路段被封鎖,加之,農村地區的商品存儲量遠不如城市地區,致使整個封鎖期間日用品和食品類的產品在農村各地商店的價格居高不下。同時,由于此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播渠道為呼吸道傳染,因此,在專家呼吁下一旦外出必戴口罩的號召下。一時間,全國上下出現了一罩難求的局面。據調查研究顯示,33.7%的人覺得口罩的更換頻率在一天一次,而21.46%的人則覺得應該是每隔4小時就要更換,還有20.74%的人則覺得每次使用后都要更換。基于此,口罩成為了全國最緊缺的物品,而醫用口罩對于廣大的農村民眾而言,是較為稀罕的物品。沒多久,在廣大農村就出現了大量的假口罩,而假口罩的售價更是高達5元一個。同時,隨著危機事件的發展,據調查研究顯示,48.17%的人認為食材價格出現上漲,33.57%的人則認為生活用品的價格漲價,55.05%表示醫療物品價格出現上漲。
誠然,無論是哪種物品,大部分民眾均發現物品在全國全面防控期間的價格高于以往。因而,農村地區的物品的價格也不能免于上漲的趨勢,比如農村集市上的菜品的價格也是翻了幾倍。即便如此,這些假口罩,菜品,超市的食品以及日用品也被廣大農村民眾迅速搶光。
三、改進農村民眾危機教育的應對措施
為了進一步降低公共危機給農村民眾帶來的危害和減少基層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難度和力度,這就使得加強農村民眾的危機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增強應對危機的科學意識的教育
1.多樣化的宣傳手段,增強農村民眾對危機的科學態度
基層政府和相關公共管理部門應該采取多樣化的宣傳手段。如危機發生前,基層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印制相應的宣傳手冊予以教育,對于宣傳手冊的制定應該多以圖畫的形式展現。危機發生時,應該借助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等加強宣傳力度。特別是如今網絡的發展,基層政府可借助網絡媒體制作有關危機知識和危機進展等小視頻,及時公開信息,提高農村民眾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度,從而減少基層政府和有關公共管理部門的公共危機管理的難度。最后,由于各地的文化習俗存在差異,在宣傳時,各地政府應該做出適當調整便于當地農村民眾理解。如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民眾則應該采用當地語言和文字。
2.不定期開展心理咨詢,增強農村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定期的向農村民眾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顯得非常必要。特別是危機發生時,基層政府有關部門更要結合專業的心理醫生來開展相關的心理咨詢,引導民眾正確認識危機,從而緩解民眾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而危機發生后,則要針對那些受危機傷害的有關民眾進行跟蹤訪問,不定時的去了解其心理動向并予以相應的關懷和幫助。且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當地政府應該以村為單位,各村以社為單位不定期的向當地民眾發放有關心理健康測試的問卷,且在各鄉鎮,各村以及各社開展評比活動,根據評比結果,以此及時了解各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的成效,各地可以改進當地的培訓方式,借此,增強各地農村民眾應對危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增強農村民眾的危機防范意識和道德意識的教育
1.基層政府應該不定期的開展應對危機的技能培訓
基層政府和當地農村民眾都應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在平日里,基層政府和有關公共管理部門應該組織當地農村民眾不定期的開展應對危機的相關技能。如自然災害等危機發生時,農村民眾應該具備的基礎的自救技能。不僅如此,各地政府應該增強農村民眾的謀生技能,如2020年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發生時,部分工廠停工,使得上千農村外出的務工人員面臨著失業的風險,基于此,各基層政府應該加大各地農村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訓,進而提高各地農村民眾謀生的手段。
2.農村學校應該承擔其社會責任,加強農村民眾的社會公德教育
農村地區學校作為基礎教育的培養主體,應該積極主動的承擔其社會責任。首先,各地學校應該積極組織和開展有關社會責任的課程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這些學校還要積極參與到當地政府開展的心理咨詢和技能培訓的活動中,如增加心理健康和應對危機的相關技能的課程。最后,學校應該及時的更新有關危機方面的教程,不斷強化學生適應危機的能力。
四、總結
危機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廣大民眾應該具備居安思危的意識,尤其是在現在的社會里,廣大民眾不僅要了解了解危機方面的相關知識,還應具備應對危機的相關技能。而農村地區危機教育的開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農村環境的復雜性,渙散的農村組織和經驗主導的理念等決定了農村民眾教育工作的開展艱難性,需要來自政府和社會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幫助。而這項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農村民眾應該轉變舊觀念,積極配合和支持相關工作,發自內心的想要學,愿意學。唯有如此,才能順利的開展農村民眾的危機教育的工作,從而減輕危機給廣大農村地區帶來的損失,同時,也能減輕基層政府和有關公共管理部門的公共危機管理工作的難度和力度。
基金項目:云南大學雙一流建設項目“邊疆民族地區基層組織COVID-19疫情應急響應過程和實施措施調查與效能提升研究——以版納、文山、德宏、尋甸及昭覺為個案(YNUXG-022)”;本論文是該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5.
[2]肖鵬軍.公共危機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247.
[3] JinY.,PangA.CameronG.T.IntergratedCrisisMapping:TowardsaPubilc-Based,Emotion-DrivenConceptualizationincrisisOrigin,Co mmunication,SphernPublica,vol.7,2007,pp.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