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芳
早期閱讀對培養幼兒
健全人格的意義
一是培養豐富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幼兒生性好奇、富于幻想,很容易對作品的主人公產生同情、憐憫、痛恨等態度,并伴隨著感動、悲傷、流淚等情緒情感體驗。早期閱讀可以讓幼兒獲得間接的情感經歷,有助于明確是非觀,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故事中,孩子們會對白雪公主產生愛、同情和憐憫,敬佩七個小矮人樂于助人的品質。
二是培養堅強的心理素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幼兒的特點是好動,對事物缺乏持久性,在閱讀中追求視覺感,缺乏對文字的敏感性,喜歡依賴成人。在老師和家長有針對性的、科學的閱讀指導下,幼兒可以養成閱讀的堅持性以及耐心和專心,形成堅強的性格,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是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體驗快樂的情緒。在與孩子一同閱讀的情況下,在愉快的親子氛圍中,老師、父母的親切感讓孩子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同時故事中幽默的語言、生動的表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有助于幼兒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使幼兒終身受益。
所以早期閱讀特別是家庭中的親子閱讀對孩子成長發展中的心理、品德、性格等諸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結合目前家庭中親子閱讀存在的某些問題,幼教工作者該如何指導家長進行親子閱讀,從而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親子閱讀的指導
(一)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教師和家長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如:經常抽時間與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提供童謠、故事和詩歌等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當幼兒遇到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時,和他一起查閱圖書資料,讓他感受圖書的作用,體會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樂趣;引導幼兒體會標識、文字符號的用途,如向幼兒介紹醫院、公用電話等生活中的常見標識,讓他知道標識可以代表具體事物;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幼兒體會文字的用途。如買來新玩具時,把說明書上的文字念給幼兒聽,了解玩具的玩法。例如說,6個月的嬰兒抓著一本書,咿咿呀呀地玩著,此時媽媽可以一邊抱著孩子,一邊翻著圖書指讀書中有趣的畫面,對孩子說:“寶寶,你看,這是一只小狗……”初步培養幼兒對書的興趣和對書功能的認識。又如孩子看見家長坐在沙發上看書或報紙,孩子也拿起,學著大人的樣子,裝模作樣地看,此時家長應鼓勵孩子的閱讀行為,和孩子一起閱讀,可用幼兒易懂的語言讀給孩子聽,初步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和閱讀行為。當孩子看著繪本畫面翻來覆去、煞有介事地閱讀,甚至口中念念有詞時,家長應及時抓住閱讀契機對孩子進行陪伴、指導和鼓勵,指導幼兒專心閱讀,正確指讀字形與字音、畫面與語言內容的對應,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后,當家長在生活中看到寶寶認識的簡單的字、電話號碼或標識時,家長可以有意提問,讓寶寶興奮地說出,體會閱讀的喜悅和文字在生活中的意義。
(二)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環境條件保證。有條件的家庭可為幼兒在陽光充足的位置開敝一個閱讀角。閱讀角內可以提供幼兒看書的桌椅,或者鋪上一塊地毯(或者軟墊)以及放書用的小書架或者小箱子,保證相對安靜,盡量減少干擾,以便幼兒自主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通過親子共讀等活動,創建快樂閱讀的精神環境氛圍。家長應該知道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安靜地坐下來看書需要一個逐步養成習慣的過程。剛開始閱讀時,小班幼兒只能堅持3~5分鐘,大班幼兒也只有15分鐘。所以家長不要期望過高、操之過急或是對幼兒的閱讀表現表示不滿,動輒批評、指責。這樣不僅不利于創設和諧的閱讀氛圍,而且會對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造成負面的影響。
在閱讀中,幼兒對書面語言意義的理解往往會與原作者表達的意義不盡相同。當幼兒提出一些問題時,這恰恰是幼兒作為主動的學習者真正進入閱讀狀態的表現。因此,家長不能輕易否定幼兒,更不能將其問題作為笑料,而應對幼兒積極思索和探求的表現給予表揚、鼓勵和恰如其分的引導,讓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積極地閱讀,而對幼兒偶爾損壞圖書等一些過失行為,也應保持寬容的態度。
總之,對于幼兒早期閱讀的教育應該是養成性的教育。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愿每個家庭都能做到親子閱讀,讓每個孩子愛上書,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伴隨孩子一生成長的活動,讓更多的孩子成長為“腹有詩書氣自華”之人。
(作者單位:泰安市市直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