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雯
幼兒園戶外游戲是一種讓幼兒自由、自主開展游戲的活動形式,教師要通過對幼兒戶外游戲的觀察,分析幼兒謙讓行為的影響因素,找出促進幼兒謙讓行為的可行性策略,從而幫助幼兒產生積極的社會性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幼兒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科學創設游戲環境
幼兒園戶外游戲并不是教師撒手不管,讓幼兒無目的地隨意游戲。幼兒園應為幼兒創設多樣、自由、輕松的游戲環境,滿足幼兒交往的需求,從而促進幼兒的謙讓行為。
有趣的情境能夠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會讓幼兒更在意游戲過程帶給自己的樂趣,從而減少影響游戲進行的爭搶行為。在草坪區游戲中,我將草坪區設定成一個大商場,讓幼兒說一說草坪區的哪個小地方是商場里的什么區域,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暢所欲言。在以逛商場為主題的戶外游戲過程中,幼兒都非常開心專注地投入游戲,即使游戲過程中出現了矛盾,大家也會用以輪流、猜拳、講規則等方式作出謙讓。
巧妙利用同伴力量
(一)學習同伴示范,模仿謙讓行為
幼兒不僅只是向教師、家長學習,在某些方面更多的是向同伴學習。在觀察中發現,謙讓的行為也是會相互影響的。
觀察記錄:晨晨撿了許多石榴來到飲料店做飲料,澤澤也拿著許多剛撿的樹葉來到飲料店。澤澤說:“給我點石榴吧。”“不行,這是我撿的。”晨晨果斷地拒絕了他,并用手護著石榴。睿睿也來到了飲料店,手里拿著很多紙杯說:“我這里有很多杯子,給你們幾個吧。”晨晨和澤澤都對睿睿說了聲謝謝。過了一會兒,澤澤看著晨晨的石榴又說:“你給我點石榴吧,我把我的葉子也給你一點。”說著把自己的葉子抓了幾把給晨晨。晨晨受到了睿睿和澤澤的影響,想了一會兒,拿了一個石榴給澤澤。
(二)爭取同伴認同,嘗試謙讓行為
在戶外游戲中,教師要讓幼兒自主選擇游戲的同伴,因為幼兒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人一起進行游戲。當面對自己喜歡的同伴時,他們會做出同伴喜愛的行為,希望受到同伴的表揚、贊美和認同,以此來鞏固自己在同伴心中的地位。例如在一次拓展區游戲中,樂樂第一個來到蹦床上,昊昊隨后也來到蹦床上,他問樂樂:“你能不能讓我也玩一會兒?”樂樂一邊跳一邊說:“不行,我先來的。”昊昊只好走開了。小雨也來到蹦床邊說:“樂樂,我也想玩。”樂樂停下來想了一下說:“好吧,那我們兩個輪流玩吧。”對于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同伴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行為,所以我們可以讓幾個比較謙讓的幼兒去引導他,讓他在謙讓的氛圍中慢慢地學會謙讓。
積極建立師幼關系
(一)密切觀察,及時強化幼兒謙讓行為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中指出:教師應該做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和積極的贊美者。在進行戶外游戲時,教師應時刻觀察幼兒的行為,并做好記錄,當幼兒出現謙讓行為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幼兒針對性的表揚,強化幼兒的謙讓行為。教師及時的贊美能夠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促進幼兒的謙讓行為。
(二)建立情感支撐,有效引導謙讓行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和家長要主動親近和關心幼兒,經常和幼兒一起游戲或活動,讓幼兒感受到交往的快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或師生關系。幼兒會有針對性地接受他人的建議,對于他喜歡的和喜歡他的人,他會更加愿意去接受他們提出的建議,嘗試通過改變獲得對方的認同和贊賞,對于他們不喜歡的人提出的建議,他們則不愿意接受。比如在一次小山坡游戲中,楓楓因為想要獨占攀爬繩和小朋友發生爭執。當他正要打人時我介入了:“楓楓,你看這里這么大,你可以和涵涵一起玩嗎?”“不行,我先來的。”楓楓強硬地回答。想到楓楓平時喜歡爭當第一名,于是我對他說:“要不你和他比賽吧,你這么厲害,肯定能拿第一名的。”楓楓一口答應。在后面的游戲中,我不斷地贊美楓楓,久而久之,楓楓越來越喜歡我,爭搶的行為也漸漸地變少了,有時候還會主動謙讓。在戶外游戲時,教師不應該過多地干預幼兒,但是當面對幼兒的疑問和訴求時,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需求理解幼兒,貼近幼兒的心靈進行引導,以此來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為教育幼兒的謙讓行為做情感支撐。
在戶外游戲中,幼兒與環境、同伴、教師的互動都會影響其謙讓行為。積極良好的互動可以培養幼兒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讓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大膽自信,在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社會交往的技能,有效促進幼兒的謙讓行為。
(作者單位:蘇州吳江區思賢(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