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丹丹 甘 琴 圖片提供/壹 圖
踢毽子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體育健身活動,歷史悠久。早在宋代,集市上就有專賣毽子的店鋪,明清時期開始有正式的踢毽子比賽。毽子制作簡單,用一小塊布包住一個銅錢,上面扎上幾根雞毛,便制成了常見的雞毛毽,也可用沙包代替。踢毽子的場地可大可小,不受空間限制,可在室內也可在室外;人數可多可少,既可獨自運動,也可多人比賽,甚至還可設網開展毽子比賽,形式多樣。
踢毽子是充滿趣味性的健身運動,但現在的青少年或兒童喜愛這項傳統運動的不多了,反而是很多中老年人“懷舊”地翻出毽子、毽球來運動。其實踢毽子好處多多,而毽球更是發展到了國際比賽的水平,能長期堅持或作為運動方案的其中一種,對強身健體是很有意義的。
與其他運動最大的區別在于,踢毽子是用一側下肢、一只腳來踢的。單足站立本就可以鍛煉到平衡能力,單足站立的同時還需用另一側的腿和腳擊打毽子,這就需要軀干和下肢的肌肉協同收縮,調整身體的重心。人體有一種姿勢調節的反應,踢毽子時正好可以誘發這種反應,提高站立時的平衡和協調能力。
如果是踢花式毽子或進行多人毽球比賽,對平衡和協調能力的要求就會更高,因為還需要跑動著去接毽子,可以鍛煉動態平衡的能力。提高身體的平衡能力和協調性,有助于預防跌倒,減少跌倒帶來的拉傷、扭傷甚至骨折等風險。
踢毽子的運動強度在3 ~4MET(代謝當量),毽球偏向于競技性運動,運動強度更高一些,最高可達到6 ~7MET,總體都在中等強度左右,是很好的刺激心肺功能增強的有氧運動。只要維持好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一般每次運動時間在30 ~40 分鐘,每周運動不低于3 次,就能夠保持對心肺功能的積極影響。對于喜愛毽子運動的中老年人來說,長期堅持踢毽子能夠明顯改善有氧耐力和運動能力,也就是運動的時間可以維持得更長,日常生活中沒那么容易覺得疲勞,會覺得精力更加充沛。
踢毽子時需要進行抬腿、肢體屈伸、身體彈跳等動作,雙手稍微懸空保持身體平衡,眼睛時刻注意毽子的方向。眼、手、腿、腳等身體部位,每一部位都有運動的時間。
經常踢毽子,能夠增強肌肉、骨骼的功能,從而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另外,踢毽子的時候有節奏地擺動雙上肢,肩、背部肌肉和關節都能運動到,對中老年人群中常見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踢毽子不但能提高人體腿部關節的柔韌性和身體的靈活度,還可以有效消耗人體的熱量和脂肪。
人的反應速度與其健康息息相關。國外研究人員選取5000 多名年齡在20 ~59 歲的成年人,對他們進行了為期15年的追蹤隨訪。數據分析發現,與反應時間處于平均水平的人相比,反應較慢的人早亡概率高出25%。倫敦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認為,反應速度的快慢,代表著中樞神經和其他系統的運行狀況;來自愛丁堡大學和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格拉斯哥分會的研究者稱,反應速度能體現一個人的思維敏捷度,并測出智力狀況,而智力又是人整體健康指數的重要標志。
經常踢毽子能鍛煉反應速度,使反應更加靈敏、迅速。因為毽子落下時,需要及時反應并準確判斷毽子落下的位置,同時調動身體肌肉、調整關節運動去接住毽子。
大部分人都可以在室內或公園踢毽子,但是下列人群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有慢性骨關節炎的患者,尤其是膝關節炎患者,關節活動范圍過大可能會導致疼痛,如果突然進行踢毽子運動,更易受傷,應慎重。
如果單足站立不穩,貿然進行踢毽子運動就很容易摔倒。我們進行任何鍛煉時都應盡量避免運動損傷或摔倒。如果想踢毽子而平衡能力又比較差,可以先進行步行、快走、慢跑等鍛煉,逐漸提高全身平衡和協調能力后,再進行踢毽子運動。
曾經發生過肌肉拉傷、扭傷的人,應徹底康復后再進行運動鍛煉,否則在踢毽子過程中,大步跨步、快速伸膝、踢腿都有可能再次引發肌肉及肌腱韌帶的損傷。
在踢毽子、毽球之前,一定先做5 分鐘左右的熱身運動,以全身的牽伸運動和小范圍跑步為主,感覺到身體微微發汗為宜。熱身運動能夠大大降低拉傷、扭傷等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
踢毽子一個人或多個人都可進行,但難度大小不一樣,開始運動時先選簡單的一個人踢,掌握技巧后再去練習花式踢毽,技巧嫻熟后可以參加多人毽球競賽。這是由于毽球飛行速度更快,并且場地中間有網,力量要求也更高,當然也更容易受傷,不要貿然嘗試。
場地應平坦,在室內清除雜物,遠離桌子,室外清除小石子,防止崴腳。另外毽子可以選擇重一些的,踢的時候更加容易掌握方向。運動時衣物也應寬松透氣,不能妨礙抬腿、屈伸膝等動作,使動作更加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