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志鵬
(廣州華科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510655)
2015年國務院下出臺《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201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頒布《廣東省環境大數據與“互聯網+環保”應用建設方案(2016—2020)》,2017年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印發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粵府辦[2017]19號)。以上文件提出:①利用智能監測設備和移動互聯網,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增加監測污染物種類,擴大監測范圍,形成全天候、多層次的智能多源感知體系;②現有的污染源監控主要集中在“末端排放”,而通過“互聯網+污染源監控——重點污染源全過程物聯網監控平臺”,可擴展到“生產—治理—排放”的全過程監控;③各級環境保護部門依法履行對排污單位的環境監管職責,依托污染源監測開展監管執法,建立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席會議制度和快速響應機制,制定監測與執法聯動工作規程,并根據污染物排放和自動報警信息,實施現場同步監測與執法。本提案建議通過推行工況實時監視,提高有機廢氣污染監察水平,是符合國家政策、符合社會發展,是勢在必行的。
機廢氣,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是多種由不同比例的有機氣體組成的,能夠造成光化學煙霧等二次污染,有機廢氣與空氣中氮氧化物及其它懸浮化學物質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主要生成臭氧,形成光化學煙霧,從而在更大范圍內發生光化學污染和危害,同時也是霧霾形成的最主要因子之一。
在企業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以及近年來環境保護中央督查的高壓下,許多企業按要求增加了污染治理措施,將無組織排放的有機廢氣通過統一收集,通過治理措施后排放廢氣。
有機廢氣污染監察,主要工作包括檢查設備是否開啟、監督設備運轉是否正常及監測末端尾氣是否達標。由于有機廢氣治理的特殊性(可隨時啟停,且治理效果立即見效),監察人員很難在日常監察中發現問題,往往大多數有機廢氣污染監察變味為走馬觀花。
經過調研,目前有機廢氣污染企業由于節省環保治理成本的原因,普遍存在以下問題:①安裝了環保治理設施但有機廢氣排風管未連接至治理設施,企業直接排放污染物;②環保治理設施未能與企業產污設備同時開啟(僅在環保巡查時應付檢查),有機廢氣幾乎直排;③僅開啟部分環保治理設施,設施運行與污染產生程度不成正比;④環保治理設施長期未經維護、檢修,污染物的處理效率無法達到設計要求。
由于有機廢氣監測設備價格高、設備維護保養貴、監測技術不完善等因素,目前多數的有機廢氣污染企業無法承擔安裝排污監測設備的費用,而政府也無法負擔免費替企業安裝排污監測設備。
有機廢氣由于成分復雜、污染源分布廣泛且排放時無組織逸散,只靠針對當前排放的監管方式很難有效進行全面控制。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有機廢氣的政策投入,從整個政策體系、監測標準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整體來看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數據匱乏,法律法規滯后,排放標準和監測規范不完善,控制技術亟需更新等。
2.2.1 基礎數據匱乏
相比于其他的污染物,有機廢氣并未納入環境統計管理體系,且監測設備一直落后導致基礎數據匱乏。由于監測設備覆蓋率不夠,目前環保部門對于工業企業有機廢氣的排放源分布、排放強度和治理情況等基礎信息掌握較少,缺乏區域和全國環境空氣有機廢氣污染特征等基礎數據,排放狀況不清,現有數據并不能完全反應污染真實情況。
2.2.2 法律法規滯后
我國有機廢氣控制仍處于起步階段,系統性不強、行業針對性差、控制不全面等問題較為突出。在舊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中并沒有提及將有機廢氣納入監管范圍,對有機廢氣污染防治管理條文缺少對環保準入、日常監管和風險防范方面的專項具體要求,系統有效的有毒有害廢氣污染防治和監管體系并沒有建立,對于過量排放、不按照要求安裝監測設備以及過量排放的企業沒有統一規范的處罰辦法,法律法規的滯后嚴重阻礙了行業的正常發展。
2.2.3 人員不足
近年來,關于環保崗位的執法人員應過勞猝死的報道屢見不鮮,主要是因為目前各地市、鎮區的環保主管部門的人員編制不足、工作量過大,導致無法針對所有污染企業逐一排查。例如:某區的環保局共5大科室,所有人員共計25人,但其轄區內的污染企業多達2000多家,根本無暇每間工廠監管到位。
因此尋求一種合理、廉價、高效的動態監測方式,優化和提高環境的監察效率,強化對此類產生霧霾的工業污染源頭進行實時監控,已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為及時發現和處罰環境污染問題,杜絕偷排、漏排等違法排放事故的發生,加強對污染企業的實時監管,切實解決污染擾民問題以及確保治理防治工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政府應在技術條件允許下對污染企業開啟環保設備的狀況進行連續不斷地實時跟蹤,實現判斷工作運行狀況的數據實時采集、傳輸、存儲及以需要的方式形成各種報表用以監督、檢查、判斷。
工況監視,可稱為環保治理設施(設備)工作狀況實時監視平臺。其主要目的是服務于環保主管部門提高環保監察效率,完善環保項目治理過程數據資料和提供環境污染預警的綜合性平臺。工況監視應具有造價便宜、實時準確、真實可靠和記錄預警的特點。
由于環保項目均在環境影響評價、污染企業“一企一策”、環境治理措施驗收方案等專業資料中明確了污染產生的情況、治理措施的情況和相關治理工藝的選擇。因此通過較便宜的探頭記取治理設施運營過程中的必要參數,用以判斷污染產生設備與環保治理設備的運行情況是可行的。工況監視系統可以完全代替廢氣末端的在線監測設備,通過工作狀況的相關數值反映末端廢氣排放的基本情況。
由于工況監視價格相對于廢氣末端在線監測設備便宜很多(在線監測設備約45萬元一套,而工況監視設備約2萬元一套,運營維護費用對比約5:1),因此在推廣過程中,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均更容易接受。
工況監視必須滿足為了以下作用:①通過監視設備運行的工作情況,加強污染源處理的監視,消除污染事故隱患;②通過運轉記錄的核查,反映出環保治理設施有無擅自停運或閑置的現象;③通過工況實時報警/歷史追溯,為行政主管部門的針對性執法檢查提供依據。因此,可避免因有機廢氣治理可隨時啟停的特性導致監察難的問題,避免企業因“節省成本”而對治理過程進行造假,避免其他人為因素。
①通過傳感器、交流電流互感器等采集企業生產車間、治理設施活動時的有關參數;②通過智能控制板、云平臺、用戶終端的聯網,實現數據上傳分析、指令下達、異常報警;③通過各類智能終端實時對處理設備監視、數據統計分析、查看等;④對運行情況或工作狀況具有顯示、判斷功能;⑤預留對現場進行視頻監視和對設備進行控制的功能;⑥提供推送、報警功能,并在平臺云端需設置存儲功能用以查詢歷史記錄。
4.2.1 落實責任,形成合力。推行工況監視后,執法部門和企業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認真落實責任制;執法部門和企業要密切配合,認真落實好職責范圍內的工作任務,不推諉扯皮,不推卸責任,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空氣質量改善工作的深入開展。
4.2.2 加強通報宣傳。實行定期匯報制度,并在新聞媒體開設監察、處理結果報到欄或專題,宣傳有機廢氣深度管控的政策和措施,宣傳有關環保法律和法規,跟蹤報道各報警企業的整改情況,營造全民參與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良好氛圍。
4.2.3 提高溝通時效。執法部門和企業可通過平臺發布通知、警告、申請或報備消息,相關消息需查閱后確認。如:市環境監察局對區環境保護局監察的督促消息、區環境保護局對有機廢氣污染企業的警告消息、有機廢氣污染企業對環保主管部門的設備報修申請或停產報備消息等。
4.2.4 實行建檔制度。有機廢氣相關的檔案、平臺相關設備安裝、調試、驗收的檔案及平臺運營月報均需整理并提交相關部門歸檔。
4.2.5 實行企業排位制度。通過平臺的實時監視,對有機廢氣污染企業實行排位制度,并在平臺上執行企業名稱“紅、黃、綠”分級,標紅企業在違法處罰中將根據實際情況從重處理,標綠企業則將從輕處理。
4.2.6 嚴肅執紀執法。對發現的問題,要督促相關部門、企業確定整改目標、制定整改措施、明確整改責任、切實整改到位,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為。
綜上,工況實時監視是通過采集企業污染物排放治理設施和企業生產車間的必要信號,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污、治污數據采用物聯網及云計算技術將采集的信號經過模數轉換,利用網絡傳輸至云計算服務器。云計算服務器進行數據分析、運算生產和治污的平衡,并將運算結果輸出或預警,從而實現了環保管理部門在互聯網上能實時掌握治污設施的工作情況,得以加強環保管理,環保部門因此可全面提高監督效率、豐富管理手段、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