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峰 徐 升
(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230071)
長江經濟帶在經濟領域因其占據的突出位置而廣被世人矚目,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的重要人力、財力、物力支撐,這就形成了歷屆中央政府都高度重視這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局面。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后,隨著生態治理的深層次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構成了長江經濟帶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長江流域安徽段沿岸生態環境進行質量檢測和評價,可以為生態環保頂層設計的方法和策略實施提供有效的科學數據保障。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好長江經濟帶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長遠謀劃,在人類發展史上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標桿和樣板。
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關乎人類的生命和健康,事關子孫后代的長遠生存和社會發展。現實生活中,由于地域性、多樣性等特點,進而會導致不同檢測機構對生態環境的評價體系和認知標準有了區別。2015年,我國生態環保機構經過科學論證正式發布了《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統籌掌握我國的生態環境變化質量變化狀況。這一技術規范可以更好地對市、縣域和自然保護區等地方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科學評價,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地域的多樣性等原因,檢測數據的科學與否也會受到一定干擾,但總的研究方法與基點合乎科學理性。
長江流域安徽段在整個長江流域占比頗重,對其進行科學而細致的研究,可以做到點與線的有機測驗連接,通過局部分析與整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方法樹立一個標桿與砝碼。對于生態環境檢驗和檢測,其中市與縣兩級區域研究選取的觀測范圍與標本對象要力求做到統一,只有這樣,數據與結論才會更趨準確。長江在安徽省境內歷經五座城市與八個縣城,在具體研究的過程中,因為牽涉到樣本的科學選取,研究人員需要往返于整個安徽段區域。
筆者將依據生態環境部制定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相關規定,在實地考察和提取樣本的基礎上,對長江流域安徽段市、縣區生態環境狀況進行檢測與分析,同時結合統計學等學科理論,試圖對長江流域安徽段各縣區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科學考量,力求科學地呈現長江流域安徽段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概況,從側面反映這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的總體趨勢,進而尋找導致這一狀況產生的原因。
2.1.1 關于EI指數的計算
筆者依照《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的相關規定,通過安徽省13個市、縣域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數據,科學計算出市區縣域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具體計算方法為:生態環境狀況指數=25%×植被覆蓋指數+35%×生物豐度指數+15%×水網密度指數+15%×(100-土地脅迫指數)+10%×(100-污染負荷指數)[1]。
2.1.2 關于環境狀況的分級
根據計算得出的EI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現將生態環境狀況評價為五個等級:EI值超過75(含)評價為優秀、EI值介于55(含)~75之間評價為良好、EI值介于35(含)~55之間評價為中等、EI值介于20(含)~35之間評價為較差、EI值在20以下評價為差。[2]
該數據比較科學的再現了生態環境變化的分布狀況,使受眾直觀地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狀況,為研究長江流域安徽段生態環境變化提供了比較直接的科學依據。當然,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簡單從數據上審視生態環境狀況只能算是一個籠統的大體呈現,更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的還是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真正做到數據演算與現實結合的科學論證。
筆者根據評價方法要求,根據行業內的特定規范與相關要求,制定了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運用技術規范中評價公式計算出五個二級指標和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嘗試對長江流域安徽段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綜合評析。
“生物豐度指數”指的是對某一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宏觀統計與數字反映。具體來看,皖中地區的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等市區和縣域的生物豐度指數在29.11至56.82之間,該區域農用地主要種植水稻小麥,山地丘陵分布較為廣泛,草地和林地面積分布均衡,河渠及水庫坑塘網羅密布,人類活動范圍分布相對較為分散,土地利用類型成多樣化,生物類型成多種多類[3]。
生物豐度指數最高為池州地區在72.74至77.58之間,該地區土地覆被以山區林地為主,多為有林地,森林植被覆蓋度高,耕地分布較少,主要為丘陵和山區水田,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同時本區農村百姓居住稀疏,人類活動對當地環境影響較小,較好地保持了本區域豐富的生物多樣性。[4]
“植被覆蓋指數”指的是具體區域內植被種植的面積與所占比,同時用具體數字和標碼進行呈現,其為生態環境中的綠色植被覆蓋提供依據和參考。
安徽省地跨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地帶性直接影響到植被的地理分布,長江流域森林植被尤為豐富,皖南山區針葉林廣泛分布。沿江流域各市區、縣域植被覆蓋指數在在66.48至94.31之間,均高于65,但各市區范圍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較為發達,植被覆蓋指數低于各縣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最高的地區分布在皖南山區,以東至縣最高。
“水網密度指數”指的是水的豐富程度,評價某一區域內河流湖泊水源的分布狀況,以及水對生態環境的調節功能。
依據衛星遙感監測的結果,銅陵、馬鞍山、安慶、蕪湖和池州的大部分地區位于長江干流附近,河流和湖泊較多,水網密度指數在55.52至108.60之間。馬鞍山市區因河流和湖庫坑塘較少,河流數量和水域分布程度較低,因此其水網密度指數很低。
“土地脅迫指數”指的是檢測區域土地受污染以及建筑占地的具體概況,是土地使用現狀的深度呈現。沿江流域各市區范圍由于建設用地占比高,商業開發的建設用地變化較大,人為活動影響的程度較強烈,使得土地脅迫指數高于各縣域指數,各縣域土地脅迫指數在3.77至9.27之間,各市區土地脅迫指數在9.19至20.38之間。
“污染負荷指數”指的是單位國土面積上所承載的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壓力,以市、縣域為評價單元,所受納的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固體廢物、氨氮、煙(粉)塵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沿江流域各市區范圍污染負荷指數高于各縣域指數,縣域污染負荷指數在0.04至15.33之間,市區污染負荷指數在1.54至48.08之間。市區范圍污染負荷指數高的主要原因是沿江各市區工業化水平較高,且人類活動相對而言較為劇烈。而沿江各縣域多以農業種植為主,人口相對稀少,單位國土面積內產生污染物較少,且沿江地區年降雨量較為充沛,環境凈化能力較強,故污染負荷指數低。
“生態環境狀況的綜合指數”(EI)反映的是被評價地區生態環境的總體情況,由以上五種指數組成,數值范圍在0至100之間,評價等級根據數值由低到高排序。長江流域安徽段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以市、縣行政區域作為總的評價單元,對這一區域生態環境進行總體的科學評價。通過對13個市、縣域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數據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檢測,其中東至縣和池州市區評價指數(EI)超過75,在80.40至83.65之間;其他沿江各市區、縣域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數(EI)高于55,在61.27至73.66之間;僅馬鞍山市區為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數(EI)低于55,為54.05。
長江流域安徽省段生態環境狀況總體上較為優良,從各市區、縣域生態環境狀況的評價結果看,2018年13個市、縣域EI級別分布于“優”、“良”、“一般”3個等級。其中東至縣和池州市區2個區域評價結果為優,占比15.4%;宿松縣、望江縣、安慶市區、樅陽縣、銅陵市區、無為縣、和縣、繁昌縣、蕪湖市區和當涂縣等10個區域評價結果為良,占比76.9%,馬鞍山市區評價結果為一般,占比7.7%;長江流域安徽省段沒有“較差”和“差”類等級區域。
池州市地處皖南地區,由于受破壞程度很低,故生態評價狀況為優秀;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地區多分布在皖中地區,植被覆蓋面積較廣,動植物保留了完整的多樣性,生態環境相對穩定,適合人類生活。
從各個等級的檢測數據來看,由于長江流域安徽省段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自然條件較為優越,長江支流和湖泊星羅棋布,沿岸各市區、縣域多以種植水田為主;再加上靠近皖南山區,低山丘陵廣泛分布,林地、草地面積分布較廣,土地利用類型多樣,使得生物種類豐富,動植物所處的環境相對穩定,適合人類生活。
長江流域安徽省段雖自然資源較為優越,但仍存在著些不穩定的因素。特別是各市區人口相對集中,人類活動較為繁多,加上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市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發展較快,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逐年擴大,存在城市開發區和新區沿江無序擴張及礦產資源開發擠占生態環境空間的現象,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市區的城市規劃和生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