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70)
隨著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職院校進行深造學習。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受自身和外界主客觀因素影響,在就業時常常面臨巨大挑戰,激烈的就業競爭更是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凸顯。高職院校少數民族畢業生身上既有高校就業困難大學生的普遍問題,也有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特殊的困難。綜合分析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大都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在使用漢語普通話進行表達的時候,往往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表達困難。與此同時,大部分就業單位工作中多使用漢語普通話,就業單位更傾向于漢語普通話溝通能力強的大學生。其次,少數民族大多分布生活在我國經濟較為不發達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往往存在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弱的問題,這就造成了學業困難。[1]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過分自卑,缺乏就業自信心。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存在著就業能力薄弱的問題。
首先,職業規劃模糊。受基礎教育水平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學習能力差,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缺乏清晰有效的規劃。再加上高職院校對在校生提供的就業幫扶課程內容主要面向普通學生,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幫扶內容很少,甚至長期處于空白狀態。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少數民族大學生難以實現順利就業。
此外,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是當地比較優秀的人才,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中也存在著“喜好型”就業困難。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甚至有業不就。對于政府機構、央企、國企等類型的就業崗位,少數民族大學生欣然接受。然而對于國家大力倡導的去基層、去中小企業奮斗鍛煉的就業崗位則挑挑揀揀。[2]
高職院校的就業教育課程內容主要集中在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就業觀念等就業知識方面,無法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針對性的、系統化就業幫助課程。此外,就業教育課程停留在理論層面較多,難以引導學生深入實際,對就業提供實操性幫助。就業教育課程很少涉及到專業課程領域,學生難以將所學就業知識與專業知識結合,無法提升自己在專業領域的就業能力。
高職院校對少數民族的就業幫扶往往重視給予經濟幫助。經濟上的幫扶固然能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鏟除就業中的經濟障礙,但是經濟幫扶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數量和質量。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職院校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升投入較少,效果不好。[3]
高職院校已經將就業指導等相關課程納入了大學生學業課程中并面向全體在校大學生進行統一授課。但是,就業指導課程過于 “籠統化”。就業指導課程僅僅停留在上上課、考考試上。課程流于形式,實操性差,與學生專業課程脫節。對于就業困難群體,特別是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并沒有提供針對性的就業課程輔導內容,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就業指導課的收獲甚微。
多數高職院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幫扶工作缺乏學生學業生涯的全程性就業教育幫扶。高職3年制教育時間較短,高職院校往往為了實現就業幫扶效果的“立竿見影”,會集中把就業相關教育安排在畢業年級。由于缺乏低年級就業能力的培養,畢業年級對于就業幫扶教育往往“消化不良”。
目前,高職院校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相關的就業幫扶工作集中在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就業指導部門缺乏與校內其他部門以及與校外力量的合作發力。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部門往往依托學生處,將就業幫扶工作分解到各學院輔導員開展。輔導員雖然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接觸較多,但輔導員畢竟不是專業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對學生無法提供專業的就業指導幫扶。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領域,輔導員也無法給出專業性建議。就業指導部門與學校其他部門以及校外企業的交流合作,更是少之又少。
在學生群里中,挑選漢語水平較好、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與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切實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交流能力和學習成績。高校要多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參與校園活動,參與校園自我管理的機會,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有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間,在參與校園互動的過程中,充分與其他民族同學交流,鍛煉綜合素質。通過全面就業能力的提升,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變得更有就業競爭力。
豐富就業教育課程內容,加強就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就業教育課程中加入與學生所學專業素質提升相關的教學內容。與此同時,提升就業指導教育的實操類課程。既能讓學生學習就業理論,又能在實踐中去檢驗理論知識,去運用理論。增加針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幫扶內容,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就業心態,合理進行就業定位。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開發適用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課程,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就業幫扶教育。[4]
建立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幫扶檔案,實現“一人一檔”。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要準確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具體情況,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不同時期就業能力的學習狀況和培養狀況。就業幫扶工作要覆蓋少數民族大學生從入校門到出校門的每一步。針對大一到大三不同的學生學業階段,就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發展的難點和弱點,提供階段性、及時性且效率較高、效果較好的就業幫扶服務。
一方面,“合力”校內力量。增加專業課教師、就業指導專業人士(在此特指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人員)等充實就業幫扶教師隊伍。在就業中,很多企業非常重視學生的專業素質,而這些正是學校專業課教師所擅長的教育領域。專業課教師加入就業指導幫扶體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就業指導專業人員常年直接參與就業指導工作,具有寶貴的就業指導經驗。就業指導專業人員加入就業指導的教學工作,便于直接傳授就業知識,為大學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合力”校內外力量。首先,主動邀請校友和校外友好合作企業人員加入到就業指導工作中來,定期開展就業知識方面的講座,讓大學生真切了解到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訴求。此外,努力加深校企合作的維度和深度,增加大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的機會,爭取更多就業機會和路徑。[5]特別是加強與位于少數民族分布地區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當地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熟悉風土人情、穩定性好、綜合素質相對較高,更受當地企業的歡迎。高校通過與這些企業的深入合作,能夠更有效的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拓展就業崗位和就業領域。只有綜合校內和校內外兩種力量,才能化“單力”為“合力”,才能構建一個強有力的就業幫扶體系。[6]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國家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重任。只有切實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幫扶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