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金聰
(泉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福建 泉州 362000)
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實行“五全工作法”[1]:全民眾參與、全機構協同、全流程把控、全節點攻堅、全方位保障。推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直運,形成一家收運企業就能溯源分類成效的機制,徹底解決生活垃圾混裝、混運問題。每噸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量提高30%以上,垃圾日產量增長趨緩,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首次全國和福建省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廈門市順利召開,連續7次在住建部評比位列第一。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實行在上海市公共機構示范先行,黨員干部帶頭,同時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保壘作用。強化全鏈條體系建設,前中后端齊發力,實行“以獎代補”政策,高標準、高規格加快硬件設施建設。采取“全面撤桶”、“定時定點”等舉措,實現了“垃圾不落地、不混裝”的目標。開展示范、達標區及街鎮創建,建立“四榜公示”制度,實現市區、街道、社區、樓道有公示榜。廣泛發動群眾,各社會團體、志愿者積極參與,構建廣泛的動員體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50%。
廣州市率先制定全國第一部垃圾分類法規,配套出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階梯式分類計費等管理辦法。生活垃圾實行“家里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的投放原則,首推社區“十二步工作法”,制定黨員到社區報到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流程。開展郵政、公園景區、商超餐飲等12項源頭減量行動,構建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工作體系。編制校園、小區、商務辦公等12個行業生活垃圾分類指引,生活垃圾分類進校堂,開學第一課講授垃圾分類知識。
2017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列入泉州市十六屆人大決議,泉州市開始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并成立了以泉州市委、人大、政協主要領導為總督導,泉州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和辦公機構,每年制定工作方案,出臺大件垃圾、園林垃圾、有害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管理辦法。泉州市生活垃圾由“三分類”逐步過渡到“四分類”。推動公共機構示范先行,基本實現全覆蓋。以街道為單位,推進22個街道全域開展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分類納入物業服務企業信用管理體系,推動物業管理垃圾分類。大力開展示范小區、社區、街道創建工作,示范對象實現組織管理、設施配備、宣傳引導、現場督導、分類成效“五到位”。推行快遞行業綠色發展,電子面單使用率達到99.93%,瘦身膠帶使用比例達到95.6%。統籌城鄉垃圾處理設施,泉州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實行“外運”,分送至周邊縣(市)和莆田市處理。鼓勵在居民小區、農貿市場建設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施。創作生活垃圾分類卡通形象,編印生活垃圾分類中小學幼兒園知識讀本,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進課堂。成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垃圾分類宣講團和志愿服務隊伍。
泉州市中心市區采用市、區、街、居三級環衛四級網絡的管理體制,泉州市本級環衛部門一直承擔著生活垃圾中間轉運和終端消納處理的作業任務,既要組織開展環衛作業、當好運動員,又要做好監督管理、當好裁判員,此運營機制已無法適應目前的環衛工作情況,出現了管理脫節、機制不健全、效率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泉州市中心市區環衛工作的發展。
受疫情影響以及資金不到位等原因,泉州市生活垃圾分類進展較為緩慢。督導人員數量普遍不足,專職、專業的督導員較少,現場督導及督導臺賬記錄存在形式化現象。分類試點成效不如預期,符合泉州市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仍未形成,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成效與社會各界要求及群眾期盼仍有一定差距。
生活垃圾收集機動車輛多為摩托車、農用車、拖拉機,部分生活垃圾收集車輛存在未密閉、擅自改裝、無牌無證、逾期未報廢、無環衛標志等問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不規范。泉州市中心市區廚余垃圾收運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垃圾混收、混運現象,極大打擊了群眾分類的積極性。
《泉州市低值可回收物分類收運處理經費補助辦法(試行)》規定了低值可回收物運輸補助標準為186元/噸,由市區兩級財政各出50%。但實施以來,泉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范圍內低值可回收物數量少,收回點較分散且分類處理成本高,無一家再生資源收運企業申請補助。
受“鄰避”問題影響,市民對環衛設施特別是焚燒廠、填埋場、餐廚垃圾處理廠等垃圾處理終端設施的建設普遍存在抵觸情緒,環衛項目選址難度大、工作開展十分困難,再加上環衛設施建設周期長,所以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等處理設施的建設較為緩慢。泉州市中心市區室仔前填埋場即將滿容,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處理能力不足,導致生活垃圾實行外運處理。有害垃圾處理設施環評未包括含汞廢物(HW29)收集處置資質,含汞類有害垃圾(例如:燈管、水銀溫度計等)只能實行暫存。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涉及居民群眾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相關單位和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仍較為薄弱,不夠重視,存在上熱下冷、上緊下松現象。宣傳手段較為單一,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準確率都有待提高,分類投放的習慣養成還需要一個過程。
在泉州市垃圾分類工作中,要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強化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泉州市研究制訂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配套出臺廚余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計量收費等政策性文件,通過積分兌換、評比表彰等激勵機制和政策法規約束等措施來提高市民積極性。
泉州市中心市區生活垃圾清掃、保潔、收集、轉運、處理等環節進行捆綁打包,委托企業管理。按照擇優原則,可先與現有國有企業接洽合作意向,優先考慮由政府委托國有企業一體化承攬的改革方式,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突出國有企業在民生行業排頭兵的作用。若無法實施國有企業承攬的方式,可考慮通過PPP招標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政企合作,實現環衛作業一體化、市場化運營管理。現有泉州市中心市區環衛管理人員可保留事業單位身份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來,或者委托國企管理,也可按照個人意愿直接解除事業單位身份加入國企,成為國企正式職工,接受企業化管理。
居民小區全面推行高樓撤桶、撤桶并點、定時定點等舉措,優化垃圾分類投放點布局,平均每300戶居民設1個固定投放點,原則上服務半徑不宜超過70 m,并安裝洗手池、監控設備和滅蠅燈。受地理條件限制時,可因地制宜設置移動式投放點。每個投放點配1名督導員,實施定時督導、定時投放。廚余垃圾實行破袋投放,提高廚余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分出20%左右高品質廚余垃圾,適當允許其他垃圾桶投放容錯率。以街道為單位,大力開展示范片區創建活動,以點帶面,進一步擴大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并由城市逐步擴大到農村,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泉州模式。
統一更新不合格的老舊收運車輛,統一噴涂相應標志標識,明示所承運的生活垃圾種類。建立廚余垃圾收運體系,推行廚余垃圾直運,提高轉運效率。鼓勵推行上門收集沿街店鋪各類生活垃圾,撤除沿街生活垃圾桶,適當保留果皮箱,規范沿街商家投放。開展智慧環衛建設,加強生活垃圾收運作業監督,垃圾收運企業嚴格執行分類收運規范,實行生活垃圾“不分類 不收運”,堅決杜絕生活垃圾“混收混運”、“滴灑漏”等問題,便于群眾監督,消除市民疑慮。
做好“十四五”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以前端分類帶動后端建設,不斷夯實焚燒廠、餐廚垃圾、家庭源廚余垃圾處理廠等硬件基礎設施。生活垃圾分類設施的建設實行“三同時”,確保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與主體建設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推行“藍色焚燒”,提高生活垃圾焚燒比例,減少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環衛設施管理透明化、監管公開化以取信周邊群眾,推動“鄰利型”服務設施構建,出臺受影響區域生態補償與經濟補償制度。建立生活垃圾終端應急處置預案,協調應對解決各地垃圾處理設施的突發狀況。
重新修訂低值可回收物補助辦法,完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站、點,新建或改造現有中轉站,使其具備生活垃圾分類功能,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銜接融合。同時要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處理和資源化,探索快遞包裝回收和循環利用,在社區、快遞網點設置快遞包裝循環回收裝置。
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居民”的常態化監督約束機制,設立紅黑榜,落實獎懲制度。引入社會監督,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考核評價。加大生活垃圾分類執法力度,設立監督舉報電話和網絡監督平臺,曝光一批違反垃圾分類行為。加強考核結果運用,把生活垃圾分類納入黨政生態環保目標、政府績效、文明單位創建等考核項目,實施獎優罰劣。
堅持黨建引領,黨員干部帶頭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夯實學校教育基礎,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進教材、進課堂。要多形式、多渠道,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開展常態化宣傳,讓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培養生活垃圾分類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動環衛設施對外開放,建設宣教基地,多層次開展宣傳培訓和志愿服務活動,傳播生活垃圾分類知識。
生活垃圾分類涉及到人們思想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文明程度、城市的管理水平以及人民群眾素質的高低,難度不亞于計劃生育和拆遷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推進,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