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忠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水利樞紐管理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0)
影響水環境生態系統最多的是人類的生產生活。近些年,一些借助水利工程獲利的行為,對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功能造成了不良影響。面對這種情況,相關單位在對水利工程進行建設規劃時,應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結合具體情況,采用合適的環境保護手段,減少水利工程建設對相關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實現對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使自然生態環境能夠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
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會對相關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在規劃水利工程建設時,需要對環境因素予以充分考慮,提高水利工程規劃的合理性,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要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還要獲取相應的環境效益,這樣也有利于對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的改善,促使這一區域的生態系統能夠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在水利工程的具體規劃建設過程中,其自身的環境系統能否維持原有的生態性,取決于環境影響因素與水利工程間的協調性。因此,相關單位若想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就需要在水利工程的建設規劃中,加強對二者之間協調性的重視,并且要結合實際情況,重新構建出一個具備新特征的生態系統,借此提高水利工程的環境效益,避免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1]。
水利工程的規劃建設應立足于生態環境,由于水利工程都是在戶外環境中建設的,因此,其在建設過程中會對相關區域的生態環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負面的。這就需要相關單位予以高度關注。若是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并且這一影響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則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水利工程的建設發展,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地質災害,對整個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相關單位在對水利工程的建設進行規劃時,需要對其影響生態環境的各種因素予以充分考慮,結合實際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在工程建設中有效規避這些影響因素,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促使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協調發展[2]。
水利工程的建設運行對于水質有著較高的要求,水質也是影響水利工程的實際效用的重要因素。水利工程會被應用于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其中就包括農業生產用水、工業用水以及市政綠化用水等多個方面,因此,水利工程對于水質的要求比較高。另外,水利工程涉及的范圍相對較廣,這種情況下,則會有較大可能對輸水河流的流量以及流速產生一定的影響,加速水利工程水質下降,甚至無法滿足實際生產生活的用水要求[3]。此外,相關單位可以依靠水溫判定水質情況,這是因為水利工程中的水體變化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并且在實際情況中,水溫還會出現分層的現象,通常都會呈現出水面表層溫度較高,而水底溫度較低的現象,低溫水不利于喜溫作物的生長,而且對于一些淺水魚類的生長也極為不利。因此,相關單位在進行水利工程的規劃建設時,要加強對水溫問題的重視,了解具體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實現水溫的有效控制,同時也要對水利工程的水溫變化情況予以科學預測,使用有效的管控治理措施,降低低溫水質帶來的不利影響[4]。
自然環境是影響水利工程正常運行的基礎因素。從其他地域引來的河流水,會對水利工程的下游區域造成一定的影響,雖然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實現對下游水量的有效補充,但是外來水流也有可能會對水利工程區域的自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比如,致使下游河灘出現水土流失、土地肥力降低等問題。這些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與水生生態系統相比,陸地生態系統受到的關注和研究較少,可以說陸地的生態系統處于一種被忽視的狀態中,在這種情況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會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導致該區域內部的生物多樣性出現下降的情況,土壤肥力也會有所降低,甚至還會出現外來物種入侵等問題,導致這一地區的陸地生態系統難以維持良好的運行狀態,可能還會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降低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5]。
(2)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會涉及到多個環節,施工內容繁多,包括對水生生態系統地方的構筑、跨流域調水等相關施工環節,若是這些施工環節中的工作內容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就會對水生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嚴重破壞水生生物的多樣性,甚至還會降低水質,使得水利工程建設區域內的水生生態系統失衡,這樣不僅會阻礙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會影響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
(3)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規劃會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較大的威脅,而這一威脅通常都表現在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以及非連續化。其中渠道化主要是指河流形態呈現直線化、河流橫斷面出現幾何規則化、河床材料自身的硬質化;非連續化主要體現在大壩的修建工作導致河流順水流方向出現非連續化,以及提防修建導致的河流側向呈現非連續化。若是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出現這些情況,不僅會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與效率,還會在較大程度上威脅這一建設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系統受到不良影響[6]。
水利工程的規劃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自身與環境質量評價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若想提高水利工程規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就需要在水利工程的規劃過程中,對其建設區域的生態環境信息進行全面的收集,通過對各種信息數據的分析,明確該區域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科學預測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對生態環境系統產生的不良影響,據此對水利工程予以有效規劃,同時也要制定出水利工程建設的管理方案,確定相關負責人的管理范圍[7]。也就是說,在建設水利工程時,有關單位需要充分了解建設區域存在的原生與次生環境問題,并做到“誰管理,誰負責”,一旦出現生態環境問題,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這樣才能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以免出現不必要的環境損失。減少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進而促使水利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對水利工程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這一工作環節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使水利工程的建設方案更加科學。因此,相關單位若想在水利工程規劃中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可以開展相應的環境影響評價分析工作,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8]。
在開展水利工程規劃工作之前,相關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勘測考察,了解工程建設區域的地形、水文等,并且要對該區域的環境狀況進行信息搜集,通過對多種信息的整理與分析,明確該區域生態環境的具體情況。若是生態環境狀態良好,那么在進行水利工程的規劃時,要避免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若是生態環境存在問題,水利工程規劃則需要考慮到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確保工程建設方案既能夠保障工程質量,還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另外,相關單位還要加強對工程建設環境的優化,引進先進的工程規劃理念及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相關單位借助信息技術實時監測水利工程建設區域內的環境變化情況,以便及時發現環境問題,并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解決,阻斷環境的惡化,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
綜上所述,在水利工程規劃中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不僅能夠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還能夠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因此,相關單位在進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時,應該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并且要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方式,提高水利工程規劃的科學性及環境保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