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馳 楊海潔 陳秀妃 (桂林理工大學)
經過我黨不懈努力,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超9000 萬人。當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我國更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內生驅動力,大力構建扶貧格局,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與歷史性成就。按照現行脫貧標準,人均純收入需達到4000 元,同時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只有在達到這個標準的時候才可退出。
截至2019 年末,我國只剩20多萬人未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中國在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上邁出了堅實步伐。脫貧范圍之廣,受益人數之多,成效速度之快令世界矚目,令人深思,中國究竟是通過什么樣的政策、體系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成就?這就需要深入調查、研究貧困地區及國家所制定的政策和體系才能回答。這一研究對于如何幫扶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和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國家級深度貧困村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大灣村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西北方向,東鄰古城鎮和白沙鎮, 西部和南部為鐘山縣,北接富陽鎮,該村是國家“十三五”貧困村, 轄7 個自然村, 有6 個村民小組。“山高林密,巖多田少”是大灣村自然環境的真實反映。
并且村民居住地分散,戶與戶沿溪流分布,相距較遠,村小組與村小組隔山谷分布,步行至少有數十分鐘路程,交通極其不便,因此脫貧難度極大。但大灣村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和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的幫扶下,2016 年脫貧10 戶59 人;2017 年 脫 貧19 戶95 人;2018 年脫貧45 戶208 人,貧困發生率降至6.50%;截至2019 年末,該村全面實現脫貧,可謂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
大灣村能夠實現全面脫貧與駐村干部的創新負責、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體系的幫助是分不開的。面對大灣村貧困人口致貧因素復雜多樣與資源條件較差的客觀現實,大灣村并未氣餒或僅僅依靠國家的資助完成脫貧,而是認真研習《“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分析自身的制約因素與相對優勢,制定實施發展計劃,通過眾志成城的努力與意志打贏了這場脫貧攻堅戰。
具體看來,首先,大灣村進行了兜底保障,對農村難以自謀出路的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采取了社會資助,保障了此人群的基本生活。
第二,教育扶貧與社會扶貧結合。大灣廣泛尋求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幫助,與多處社會組合和學校合作,例如與桂林理工大學等廣西高校合作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借助大學生資源進行教育幫扶,同時抓住國家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請”的機遇,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降低貧困家庭就學負擔等,提升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從而解決因學致貧問題,阻斷貧困代際相傳;
第三,產業發展脫貧與生態保護扶貧結合。大灣村的竹林、杜鵑花、山泉等優質資源較為豐富,但由于當地交通閉塞,缺乏宣傳,常年沒有銷路。
例如,日本對當地盛產的毛竹需求量大,然而當地受制于銷路與運輸,有資源卻無法利用。而電商產業的出現和國家推進道路硬化通路政策的幫助,有效破除了本地狹小市場的桎梏,讓擁有特色產品的大灣村與外界客戶直接對接,為其資源的利用打開了一扇門。同時,大灣村還策劃開發了一系列本土旅游項目,通過少數民族特色風俗習慣以及良好的自然風光吸引旅客,大力發展了綠色旅游業。
自改革開放以來,扶貧的路我們一走就是四十年,五個階段,中國政府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對人民的承諾,從道義式扶貧到制度性扶貧,中國抓住了關鍵,“下對了藥”。在長期扶貧脫貧實踐中,我黨和政府不斷總結我國治理路上的經驗,摸索扶貧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精準扶貧制度體系以及《“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大灣村正是參照此計劃,結合自身優勢從而實現全面脫貧。
此計劃按照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各方面基本方略要求,從八個方面實化、細化了相關政策和措施,分別是產業發展脫貧、轉移就業脫貧、易地搬遷脫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保護扶貧、兜底保障和社會扶貧。這八個方面是我國精準扶貧的主心骨,而中國扶貧攻堅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斐然成效正印證了此規劃的成功,深究其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扶貧脫貧的第一步是找到貧困根源,并對癥下藥。威廉·斯特利在《白人的負擔》中談到,過去的50 年中,西方國家將2.3 萬億美元用于國際援助,但卻沒能解決非洲的貧窮問題,總是用“自以為能夠幫助窮人”的方式扶貧,卻沒能站在窮人的立場上,給他們真正需要的幫助。反觀中國的扶貧思維則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國精準扶貧政策以最直接、有效的產業扶貧為主要方法。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當地政府在分析當地特色產業扶貧現狀、創新路徑的基礎上,利用廣西當地已有的蠶桑產業的優勢,通過多個模式,例如“科企社戶”合作、新型“職業農民”以及承包式“合作社+”等模式進行創新,在適應當地的條件基礎上,提出加強政策支持、科技支撐、多元升級等,使得蠶桑產業在廣西的扶貧路上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提高了就業率,帶動了當地企業的發展,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同時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中國式的扶貧工作堅持因人因地實施政策,因貧困原因和類型來實施政策,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不胡亂地“廣撒網”,政府工作要做到“精準”,即首要扶持對象要精準,其次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同時措施到戶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才能保證脫貧成效達到精準,這正是我國扶貧的智慧所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共減少貧困人口8.5 億多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共產黨向絕對貧困宣戰,把打好扶貧攻堅戰作為各級政府的首要責任。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始終秉承著將人民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則。因此,在我國對脫貧攻堅的重視下,我國政府每年投入超過萬億的資金去到貧困縣和貧困鄉村來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派出了約300 多萬名扶貧干部奔赴到扶貧第一線。目前,全國已完成異地搬遷870 多萬貧困人口,并保障他們有房住、有學上、保證醫保、確保就業,能夠在政府的幫扶下逐漸走向小康。
中國扶貧的力度、深度、廣度,都遠超任何國際組織、慈善組織和商業機構所能夠達到的水平。中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前10 年完成聯合國2030 年發展議程減貧目標,這正是我國扶貧的智慧所在。
我國始終堅持扶貧的多元主體性,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大力倡導、鼓勵民營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多種形式去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參與扶貧。除了企業和政府的扶持外,我國積極引導社會組織進行扶貧,大力支持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各類組織參與扶貧事業。同時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對社會組織開展的各類扶貧活動提供幫助與指導;宣揚全民參與脫貧攻堅戰的公益理念;廣泛動員個人扶貧;為社會各界人士開辟交流交融、互幫互助的渠道;引導廣大社會成員和各族同胞、華僑及海外人士通過愛心捐贈、志愿服務、結對幫扶等多種形式參與到“社會大扶貧”的隊伍中。團結全民族力量助力脫貧攻堅戰,這正是我國扶貧的智慧所在。
正是由于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秉承高尚的社會主義理念,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將扶貧視作己任,將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才能讓中國的扶貧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有成效。凝聚人民的力量,以人民為主體,是近代以來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寶,更是我國扶貧道路上強有力的武器,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解決貧困問題是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一起承擔的責任,中國的扶貧智慧給全球其他地區治理貧困問題提供了許多新思路新路徑。在未來,“中國智慧”定會給其他國家、地區帶來不一樣的啟示與思考,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