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穎 (1.曲阜師范大學;2.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年畫是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的重要內容,與傳統文化意識存在密切的關聯。在此背景下,本文對中國年畫與傳統文化意識進行解析,其意義十分重大。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風俗各具特色,年畫亦具有許多種類,從題材、藝術風格以及制作手法和方式上迥然不同,繽紛多姿。北方年畫粗狂豪放,南方年畫細膩婉約。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幾種地域性特點的年畫種類。
(1)蘇州桃花塢年畫。該年畫在明代出現,并逐漸流行,具有制作工藝精良,色彩艷麗豐富的特點。同時,還具有十分豐富的畫面構圖和艷麗的色調,因此,一些士族階級會將其作為一種裝飾品。
(2)天津楊柳青年畫。這類門畫在清代較為盛行,內容多為人物和傳統戲曲,究其原因,主要是清代時期人們喜愛傳統戲曲,故多以戲曲和人物為題材創作年畫。這種年畫具有工整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崇尚精致與華美,同時,畫面構圖也十分飽滿,比如:在此類年畫中,人物頭部和臉部等重要位置的顏色大多為金色,其目的在于突出主題,渲染人物的整體形象。
(3)山東濰坊楊家年畫。這種年畫大量使用了原色,想象意味十足,線條較為粗狂,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風格醇厚,彰顯了北方的藝術特點。
(4)四川綿竹年畫。這種年畫使用了高超的雕版藝術,蘊藏著非常高的藝術收藏價值,同時,還具有簡單質樸的造型,色彩十分鮮明。
年畫經過多年發展,逐漸由人們對神明的崇拜,轉變為人們愿望的承載以及一種裝飾藝術品,其中蘊藏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其濃厚的鄉土性亦是其價值所在。透過年畫,人們可以看到自己心中的想象。年畫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自身特色十分鮮明,并且在選材內容、藝術風格和刻印技術上也獨具特點。其設計和藝術特點,也為其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同時與其他類型的文化形式相融合,逐漸趨于成熟,各成一派,雅俗共賞,被人們所青睞。
民間藝術是非理性的,崇尚情感和具有人文意義,融入了生命的態度和生活的情感,有理想也有現實的渴望。在中國古代,木版年畫常被作為一種工具,在傳播古代知識文化和道德規范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木版年畫涉及的領域十分廣闊,包括自然、歷史、生產、生活、建筑、戲曲、節慶和社會活動等,無所不包,它超越了個人的審美,而成為了一種集體或民族性的共識。
年畫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題材廣博,表現手法斑斕,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形式,且不同地區的年畫,在形式、題材上各不相同,滿足了古代人們的藝術追求和心理需要。年畫的構圖特點是構圖的飽滿與內容的充實,通過鮮明色彩的使用,使其更具表現力。并且,在色彩基調方面還存在對比性,從而營造出一種強有力的對比沖擊,這正是年畫色彩表達的民俗性特點所在。年畫表現手法是大量的吉祥圖案與吉祥喜慶的文字相結合,通過對與字同音形象的巧妙利用,用裝飾性的手法和諧的整合在一起,極具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表現出歡樂、祥瑞、紅火、繁盛。
雖然年畫是我國的藝術文化,但將其作為一種獨特文化和藝術,同時予以收藏和研究的有大量的西方漢學家,西方學者從西方的文化審美視角,對年畫這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審視,認為年畫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對中國的民族特征進行體現。俄羅斯漢學家阿里克是最早研究年畫的國外學者,他曾經在我國北方地區進行年畫的收集,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工作,匯總研究成果,發表著作,成為了一名研究中國年畫的專家。目前,歐洲國家的圖書館中還保存著大量的中國年畫。而為我國年畫研究奠定基礎的國內學者是鐘敬文先生,他所創作的民族學之中,對年畫進行了理論方面的解釋。就實際情況而言,現代人對年畫的收藏價值愈發重視,年畫也因此成為了收藏的熱門藏品。
通過分析中國年畫的發展進程得知,年畫的發展與所處時代、文化、環境、技術和人群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本文對中國年畫所傳承的傳統文化的精神解析作如下所述:
中國年畫屬于一種藝術形式,反映的內容是民間生活,時代烙印較為鮮明。在宋朝期間,中國經濟十分發達,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年畫等藝術形式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并廣泛普及,新的形勢和題材不斷涌現,但保存下來的年畫多為符合人們需求的年畫,而一些不符合人們需求的年畫會被淘汰和拋棄。到了清朝年間,不僅有門神,還產生了門童和門畫。門神是門畫的起始點,自此之后,年畫的題材不斷增加,發展到清朝年間,門畫題材已經趨于完善和成熟。
以時代為基準點,可以看出年畫的種類、題材和性質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時代會在行為方式、社會文化和生活內容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年畫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會受到時代和社會背景的影響。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年畫的產生和發展,這八個字就是順時而生,應時而動。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地去發現美,創造美,因為人類的需求不僅包括生存本能,還包括自我創造的需求。而這種需求也來自對生活的熱愛而不斷滿足的自我需求,群體分化的特征也愈加顯著,年畫藝術也會在這一背景下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
在中國古代,不同階級群體使用的年畫各不相同,普通家庭會在門口貼門神年畫,而宮廷所用的年畫為宮掖年畫,新婚人家使用的年畫為喜畫,題材多為早生貴子,龍鳳呈祥等等,老人壽宴時,多使用百壽圖等年畫,一些醫生會在室內張貼華佗、孫思邈等人物年畫,由此可以看出,人們的需求,生活經驗、職業和群體差異所導致的需求差異,是年畫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正是因為人們需求的變化,年畫藝術才得以不斷發展完善。如:農民通常會在家中張貼十二節氣、莊家忙等年畫,以祈求糧食豐收;商人會在家中供奉財神;女性喜歡貼美人仕女等等。
自秦始皇以來,中國在大多數時間內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擁有十分遼闊的疆域和豐富的物產資源,制作年畫可供選擇的材料也非常多,由于不同地區在自然環境和人文上存在差異,在制作年畫時,所選擇的材料各不相同,這種多樣化的材料選擇,突出了年畫多樣化的特征,同時,又對年畫藝術造成了制約。人們對自然了解程度的加深、科學技術發展和制作工藝優化,是年畫種類增加、造型豐富和傳播范圍擴大的重要原因。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上看,造紙術起源于東漢,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完善,造紙效率和質量大幅度上升,與其相對應的造紙成本卻不斷下降,因此,紙張不再是貴族階級專屬的奢侈品。年畫的材料也逐漸由初始的墨線單稿變為了礦物質染料,甚至在清朝年間,西方化學染料成為了年畫的材料。同時,在技術和工藝方面也不斷完善,由過去的人工手繪變成了印刷,到清朝年代還引進應用了石刻印刷,從側面反映出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年畫藝術的發展。
綜上所述,年畫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重要內容,在近些年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年畫藝術蘊藏著豐厚的人文與藝術價值,它代表了最普通的人民大眾對生活的美好祈愿與祝福,意蘊豐厚,信息承載密集,對于中華民族的集體心理以及表現鮮明而深刻。
因此,對中國年畫與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進行解析,有助于人們加深對年畫這種藝術的理解,從而促進年畫藝術的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