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孟昭
(1.唐山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唐山百川創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2019 年10 月29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指導意見》,從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三個大的方面提出具體意見,以進一步推動共享經濟在生產制造領域的創新應用,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個是平臺目標,即到2022年,形成20 家創新能力強、行業影響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臺;另一個是項目目標,到2022 年,推動支持50 項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共享制造示范項目。
《指導意見》按照產業價值鏈三大主要環節,結合共享制造現實發展需求,以制造能力共享為重點,以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共享為支撐,提出了三大發展方向。
一是制造能力共享。主要包括生產設備、專用工具、生產線等制造資源的共享。
二是創新能力共享。主要包括產品設計與開發能力等智力資源共享,以及科研儀器設備與實驗能力共享等。
三是服務能力共享。主要圍繞物流倉儲、產品檢測、設備維護、驗貨驗廠、供應鏈管理、數據存儲與分析等企業普遍存在的共性服務需求的共享。
《指導意見》針對我國共享制造現階段的發展特點和主要問題,從平臺、集群、生態和基礎4個方面,提出了12 項重點任務。
一是培育共享制造平臺,積極推進平臺建設、鼓勵平臺創新應用、推動平臺演進升級。
二是依托產業集群發展共享制造,探索建設共享工廠、支持發展公共技術中心、積極推動服務能力共享。
三是完善共享制造發展生態,創新資源共享機制、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優化完善標準體系。
四是夯實共享制造發展的數字化基礎,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網絡安全保障。
事實上,《指導意見》提出的很全面,包括發展意義、政策背景、基本原則以及保障措施等等,但無疑目標、方向和任務是重點。
目標是具體的,也是明確的。但方向中的細節不容忽略。制造能力共享、創新能力共享、服務能力共享三大共享所涉及的共享的范圍,涉及生產設備、專用工具、生產線等制造資源、科研儀器設備、實驗能力等至少十幾個大的領域。如果在這些大領域上繼續細分,可以說是囊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十二項重點任務被歸納為平臺、集群、生態和基礎4 個方面。
集群,在這里指的是產業集群,可以說是同一行業內的競爭性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互動關聯的合作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廠商和相關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制定標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現象。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管是探索建設共享工廠,還是積極推動服務能力共享,未來的共享制造,都需要行業內或者說是產業內的縱深參與。產業鏈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產業鏈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向下游拓展則進入到市場拓展環節,其本質是以企業利益為中心的“捆綁”。而相對于產業鏈,生態鏈則更為宏大,強調的是良性循環,可以理解為讓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遵循開放、有序、合作、共贏的原則。可以說,生態鏈的本質,是以協作伙伴利益為中心的鏈接,所以重點任務中的生態,指的是圍繞著行業內外的所有協作伙伴,需要用資源共享、信用體系、標準體系來廣泛鏈接。
由此,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涉及面絕不僅僅是工業企業,而是更為廣域的;二是社會各個領域或者說是每一個人都與共享制造有關。因為,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相對于自給自足的經濟協作模式,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多的需要專業分工和協作鏈接。
共享制造模式的興起,得益于共享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發展。可以說, 共享制造運用共享理念將分散、閑置的生產資源聚集起來,彈性匹配、動態共享給需求方的新模式新生態。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鐵路機車檢修試驗設備制造企業,唐山百川集團不但依托現有資源,運用共享理念將分散、閑置的生產資源聚集后彈性匹配給170 家中小企業,還配套引進多家專業服務機構協同向中小企業提供集研發、試驗、制造、成果轉化、成果交易、營銷支持、綜合服務于一身的聯合服務,打造出了有百川特色的共享制造模式,基本形成了以制造能力共享為重點,以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共享為支撐的協同發展格局。
百川聚焦加工制造能力的共享創新,整體擁有各種現代化生產加工設備268 臺(套),生產加工能力完全滿足中小制造企業各種共性、個性生產制造需求,同時提供以租代售、按需使用的設備共享服務。為中小制造企業提高加工效率30%以上,節省成本可達25%以上。
圍繞中小制造企業靈活多樣且低成本的創新需求,除自有創新能力資源外,百川成功引進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等16 家京津科技服務機構入駐,構建起了具備技術轉移、農業科技、研究開發、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科技咨詢等服務功能的一站式綜合創新服務體系。
同時將自有實驗室免費提供給中小制造企業使用,實現實驗室共享。
圍繞物流倉儲、產品檢測、設備維護、驗貨驗廠、供應鏈管理、數據存儲與分析等企業普遍存在的共性服務需求,百川建設完成生產制造與物資采購平臺,年采購量3.5億左右,平臺配有線上運營管理服務系統,專業服務人員40 余人,建有500 平米倉庫,采購種類已達1300 余種。平臺所提供90%以上的同質量、同規格服務均低于市場價10%以上。
百川共享制造模式探索出的發展方向,是符合《指導意見》所指出的三大方向的,更為關鍵的是,百川如何針對共享制造現階段的發展特點和主要問題,從平臺、集群、生態和基礎去落實涉及百川共享制造項目的各項重點任務。由于百川共享制造是項目,不是平臺,依托產業集群發展共享制造、完善共享制造發展生態、夯實共享制造發展的數字化基礎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這就需要百川在培植完善產業鏈和生態鏈上下功夫。的確,作為一個共享制造項目,百川所融入的不僅是與其行業——鐵路機車檢修試驗設備制造相關的中小工業企業,而是融入了金融、物流、專業知識服務、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檢驗檢測、采購服務、共享實驗室服務、銷售渠道整合服務等等近二十家產業鏈和生態鏈上的社會組織。
一直以來,百川對共享制造有著獨特的理解,那就是一個中心和一個基本點。中心是以生產制造各環節為中心,基本點則是指廣泛鏈接產業鏈和生態鏈資源。通俗意義上的理解,就是“共享制造+”,也可以說共享制造這個概念雖然是工信部提出的,但是它的應用不應局限在工業企業領域, 而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去實現全社會聯動的一個發展模式。
物流企業、流通企業,甚至可以說任何一個企業都可納入共享制造的范疇。共享制造的目的,就是把信息、技術、服務等等共享。信息的共享,就需要各種各樣的信息多維度地形成一個信息畫像,才能支撐共享制造信息流需要。所以,在這里要特別提出,共享制造的廣域覆蓋應用,這樣不僅有利用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共享制造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推廣至全社會,讓社會各個行業領域都納入進來一起受益。反過來說,只有共享制造得到了廣域覆蓋應用,才能讓共享制造走進每一人。也正是如此,每個人都要做好準備,積極融入到“共享制造+”的大趨勢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