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世國,庹紹彬,張 偉,向昱陽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腰椎管狹窄癥(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由于先天發育或后天受到外傷、退行性改變等原因造成椎管、神經根管變狹窄,刺激或者壓迫神經引起以腰腿痛、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1]。后路椎管減壓內固定融合術是本病主要的手術方法,由于手術對周圍組織、椎管、骨骼等刺激較大,術后常引起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近年微創融合術逐漸發展,但由于對設備及人員要求較高,基層醫院尚不能達到要求。為了減少或減輕后路椎管減壓內固定融合術后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本研究對腰椎管狹窄癥術后采用張氏經驗方(我院名中醫張世國經驗方)進行干預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墊江縣中醫院骨科醫院住院部就診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采用Doll's臨床病例隨機表分為兩組。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5歲,平均(61.2±2.8)歲;病程8個月~7年,平均(21.6±2.2)個月。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7~77歲,平均(62.8±1.9)歲;病程7個月~6年,平均(21.2±1.7)個月。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現代腰椎外科學》診斷標準制定[2]:①反復發作腰痛伴單側下肢痛,間歇性跛行,可伴椎旁壓痛,嚴重者伴下肢感覺、肌力、肌腱反射改變,甚至二便障礙;②腰過伸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陰性。③影像學特征:X線和CT或MRI顯示腰椎退行性變、腰椎管狹窄。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辨證符合氣虛血瘀證。有周身乏力,面色晦暗,腰痛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舌紫或見瘀斑,苔薄,脈沉弦澀。
納入標準:①年齡45~80歲;②符合腰椎管狹窄癥西醫診斷標準;③符合中醫診斷及辨證為氣虛血瘀證;④影響日常生活,經非手術治療效果不滿意,要求改善癥狀;⑤癥狀反復發作且疼痛較重。
排除標準:①病變節段在2個節段以上;②滑脫程度在Ⅱ度以上;③腰椎峽部不連;④兩側下肢疼痛麻木情況均較重;⑤年齡在45歲以下或80歲以上;⑥不符合西醫診斷及中醫氣虛血瘀證;⑦不愿意行手術治療;⑧有手術禁忌癥;⑨合并造血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腫瘤及精神??;⑩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兩組均予骨傷科常規護理,臥硬板床,完善相關檢查后由同一組醫生手術。全麻滿意,將患者取俯臥位,術野常規消毒鋪巾,貼保護膜。取患病節段依次切開皮膚筋膜,剝離椎旁肌肉,止血,顯露椎板,定位滿意后予以U型椎弓根釘擰入,再次透視位置良好即可。然后行椎管減壓。分離粘連的神經根和軟組織,見神經根活動度良好即可,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仔細止血,雙側橫突間予以棘突椎板骨植入。留置引流管引流逐層關閉切口,切口皮膚碘伏消毒后無菌敷料及腹帶包扎。術后用注射用頭孢美唑鈉(由四川合信制藥公司生產)1.0g加入100mL0.9%NS內靜脈滴注,日2次,兩次用藥時間間隔6h,連用3天。并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從術后第1天開始,亦以2 周為一療程,主要是行股四頭肌,腓腸肌收縮鍛煉,坐臥床直腿抬高試驗,具體方法是下肢伸直,足背伸,以髖關節為支點自行向上抬高,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每次抬高的高度以下肢出現輕微疼痛不適為宜。傷口每日換藥,術后14天拆線。
對照組:術后第2天開始口服塞來昔布膠囊(西樂葆),每天1次,每次1粒,連服2周,連續觀察2周。
治療組:術后第2天開始予以張氏經驗方。藥用黃芪3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10g,地龍10g,桂枝5g,續斷10g,蜈蚣1條,熟地黃15g,木通5g,川牛膝10g,土鱉蟲5g,當歸尾10g。氣虛重黃芪用60g,加當歸尾20g;腰腿痛嚴重川牛膝用15g,加蒼術15g;風寒濕痹重加延胡索10g,桑寄生10g,獨活10g;腎氣虛加熟地黃15g。由墊江縣中醫院制劑室煎制并統一提供,為200mL1袋。每日1劑,每次1袋,早晚各1次,飯后服用。1周為一療程,連服2周。治療期間不得服用其他一切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藥物。
疼痛程度:分別于術后當天、術后1周、術后2周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定,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
癥狀改善程度:分別于術后當天、術后1周、術后2周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分表進行評定,最高分29分,最低分0分,分數越高表示改善程度越明顯。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日常生活能力不受限。好轉:腰腿痛癥狀減輕,腰部活動改善,日常生活輕度受限。未愈: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甚至加重。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術后當天 術后1周 術后2周對照組 30 7.56±0.85 4.56±0.85 2.43±0.62治療組 30 7.46±0.81 3.30±0.83 2.10±0.66 t 0.53 6.07 2.16 P 0.59 <0.01 0.03
兩組功能障礙(JOA)指數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功能障礙(JOA)指數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功能障礙(JOA)指數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術后當天 術后1周 術后2周對照組 30 12.20±1.18 16.86±1.22 19.63±2.51治療組 30 11.60±1.35 18.93±1.08 24.26±2.42 t 1.85 -7.39 -7.60 P 0.07 <0.01 <0.0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隨訪1個月,兩組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事件。
手術治療LSS的效果肯定,但大多數患者臨床癥狀并不會在術后立刻緩解,常伴隨著腰腿痛、麻木等癥狀。術后的殘余癥狀與術前、術中、術后多因素相關。術前的神經壓迫可引起局部無菌性炎癥反應,術中對骨骼及軟組織的損傷。雖通過手術解除了對神經的壓迫,但神經根內的病理損傷并不能馬上恢復,而腰椎融合術后腰椎狹窄部位的周圍環境改變也需要尋找新的平衡,均可引起術后的疼痛及功能障礙。
LSS屬中醫“腰痛”“痹證”范疇[3]。主要病機為督脈氣血虧虛,瘀血阻絡,氣血不能溫養肢體[4]。因此當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為法。張氏經驗方標本兼顧,補益氣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祛瘀生新。同時注重蟲類藥物的使用。蟲類藥物為血肉有情之品, 有暢通痹阻之功[5]。
研究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治療組術后1周及術后2周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益氣活血法緩解LSS術后疼痛、改善腰椎活動障礙優于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