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凈德,胡 彬,閆 磊,夏曉勇,沙 宇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18)
膝關節是承重關節,承擔人體80%左右的體質量,且對腿部的各種運動具有重要作用[1]。受到創傷、退化等因素影響,膝關節軟骨、肌腱、韌帶等軟組織易遭到破壞,嚴重影響膝關節功能。全膝關節置換術為治療膝關節損傷、疼痛的重要方法,且效果確切,但術后易出現患肢功能障礙。本研究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用四子散熱敷及艾灸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3例,均為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56~80歲,平均(68.34±5.82)歲;手術時間50~90min,平均(70.19±8.16)min;左側25例,右側14例。觀察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齡55~81歲,平均(68.04±6.18)歲;手術時間50~90min,平均(72.98±5.39)min;左側30例,右側14例。兩組性別、年齡、手術時間、患肢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行全膝關節置換術;②單側手術;③依從性好;④精神正常;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偏癱;②需接受其他治療;③髖關節病變;④腰椎間盤突出癥;⑤不耐受;⑥血液系統疾病;⑦研究藥物過敏。
兩組均接受關節功能鍛煉指導、飲食指導等基礎干預。
對照組于術后第1天開始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器[重慶醫用設備廠有限責任公司,渝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60046號],照射患側膝關節20min,1日2次。
觀察組于術后第3天開始用四子散熱敷聯合艾灸治療。四子散藥用吳茱萸30g,萊菔子60g,紫蘇子60g,白芥子60g。將四子散研磨成粉后,用微波爐高火加熱2~3min,至60℃~70℃,之后將四子散裝入布袋(40cm×15cm),抖動5~10次,使袋內溫度均勻,待溫度降至35℃~45℃時敷于患膝關節,從腘窩下繞膝1周,避開膝前切口。在熱敷的同時,于內外膝眼處放置艾灸盒,盒內置入3cm長藥艾條(江蘇康美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2020253,艾葉、高良姜、白芷、桂枝、丹參、降香、廣藿香、香附、陳皮、生川烏),灸20min,1日2次。
兩組均持續治療14天。
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評估,分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劇痛(10分)5個等級。
膝關節功能采用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評估,總分100分,評分小于70分時表示膝關節功能狀態較差,且得分與膝關節功能呈正相關。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53.70±4.69 79.38±5.21對照組 39 55.14±6.08 68.29±6.33 t 1.216 8.751 P 0.228 <0.001
受到手術、活動減少影響,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易出現腫脹、疼痛、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中醫認為,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經絡受損,營血離經,經絡阻塞,因此出現疼痛、腫脹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因此,治療應以活血逐瘀、消腫止痛為主。熱敷可促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疏通阻塞血管,從而能緩解疼痛[2]。四子散方中吳茱萸除濕解郁、溫中下氣、逐風寒,萊菔子利氣、散風寒,紫蘇子溫中開郁、祛痰濕、行氣,白芥子散結、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調和氣血、通絡止痛之功[3-4]。藥理研究證明,四子散熱敷不僅能促進局部血液、淋巴循環,減輕靜脈阻塞,降低關節內壓力,還能加速關節積液吸收,緩解疼痛、腫脹,促進關節功能恢復[5]。艾灸能疏通經脈、消瘀散結、行氣活血。艾葉條中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消瘀散結、活血逐痹、溫通經絡[6]。陳晶等[7]研究表明,艾灸能促進血液運行,緩解血管痙攣,還能改變血液黏稠、濃聚的狀態,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改善局部毛細淋巴管、血管節律性、通透性,從而調節代謝。藥理研究證明,艾灸的光熱輻射效應、艾葉中的藥物成分,能促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活性物質并作用于靶點,從而發揮溫經通絡、祛風除濕、益氣活血、散瘀化結的作用[8]。因此,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四子散熱敷聯合艾灸能減輕疼痛,提高膝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