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平
(河南省登封市中醫院,河南 登封 452470)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主要好發于20~50歲的女性群體,發病率約為2%,以0.2%~0.3%的增長率呈持續增長趨勢[1]。目前主要采用手術、常規清甲[2]、抑制甲狀腺激素藥物等治療。筆者用柴胡疏肝散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42例,均為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治療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1例。觀察組男17例,女54例;年齡24~53歲,平均(38.61±7.04)歲;病程0.4~4.8年,平均(2.6±0.4)年。對照組男18例,女53例;年齡21~52歲,平均(38.56±7.06)歲;病程0.3~5.2年,平均(2.8±0.3)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診斷標準[3],符合中醫痰火內憂、肝郁脾虛型。
納入標準:①能遵循醫囑配合檢查和治療,近期無服用任何激素藥物;②所用藥物不存在過敏;③經倫理委員會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神志不清、精神系統疾病及溝通障礙;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等原發性疾病;③近期服用激素類藥物治療;④不能配合研究;⑤妊娠或哺乳期;⑥對藥物有禁忌證或過敏反應。
兩組均充分休息,并嚴格控制進食含碘食物,每日保證熱量、蛋白、維生素等充分攝入。
對照組給予甲疏咪唑片(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714)10mg,口服,每日3次。根據甲狀腺功能及癥狀酌情調整劑量,每2周降低劑量1次,每次降低劑量為2.5~5mg,直至劑量為每日5~10mg為止,維持治療2個月。
觀察組給予柴胡疏肝散。陳皮15g,柴胡15g,川芎12g,香附15g,浙貝母15g,茯苓12g,夏枯草15g,法半夏12g,當歸15g,黃芩12g,梔子12g,龍膽草10g,枳殼9g,芍藥9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溫服,持續治療2個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的證候分級量化標準進行評定,癥狀主要包括胸肋脹悶、心悸失眠、怕熱多汗、大便溏薄。按病變程度分別賦予0分、2分、4分、6分,病情越嚴重則評分越高。
觀察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皮疹。
甲狀腺明顯縮小,甲狀腺區血管雜音與震顫消失,甲狀腺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為顯效。甲狀腺有所縮小,甲狀腺區血管雜音與震顫部分改善,甲狀腺功能輕微好轉為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線治療前后臨床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指標 對照組(71例) 觀察組(71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胸肋脹悶 4.31±0.68 2.62±0.74 4.23±0.66 1.73±0.87心悸失眠 4.06±0.77 2.13±0.88 4.05±0.73 1.48±0.96怕熱多汗 4.78±0.92 2.08±0.63 4.74±0.96 1.18±0.58大便溏薄 4.71±0.89 2.93±0.71 4.68±0.94 1.09±0.68上腹部壓痛 4.84±0.58 2.16±0.52 4.82±0.62 1.67±0.44脘腹滿悶 4.49±0.54 2.90±0.39 4.46±0.58 1.38±0.29咽干口燥 4.53±0.62 2.94±0.35 4.52±0.66 1.46±0.37
兩組不良反應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本病屬中醫“癭病”范疇。病機為肝腎陰虧,稟賦不足,情志失調,肝氣不暢,郁而化熱,氣血津液輸布受阻,凝結成痰,痰濁停聚頸部壅結成癭氣[6]。治療應以疏肝行氣解郁,化痰開結為原則。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疏肝理氣、解熱鎮痛,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當歸、川芎活血化瘀,芍藥柔肝止痛、痛經活血,陳皮、枳殼、香附理氣除脹止痛,法半夏和胃降逆,茯苓健脾和胃、寧心安神,龍膽草清熱瀉火,梔子護肝利膽,夏枯草、浙貝母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扶正固本、疏肝解郁、理氣化痰散結、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
柴胡疏肝散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療效較好,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