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陽,鄧文勇
(1.重慶市革命傷殘軍人康復醫院中醫科,重慶 404000;2.重慶市合川區清平中心衛生院中醫科,重慶 404000)
中風又稱為腦卒中,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中風后患者多伴發語言不利、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遺癥[1]。本研究用補陽還五湯輔治中風后遺癥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54例,均為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中風后遺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補陽還五湯加減組和常規西醫治療組各27例。補陽還五湯加減組男14例,女13例;年齡44~71歲,平均(59.67±2.01)歲;病程2周至6個月;伴高血壓14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4例。常規西醫治療組男13例,女14例;年齡46~70歲,平均(59.52±1.89)歲;病程2周至6個月;伴高血壓13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①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為主癥;②發病急驟,有漸進發展過程,發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先兆;③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④經CT檢查確診為腦中風后遺癥期。
納入標準[3]: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自愿參與研究,對研究知情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精神系統疾病及溝通交流障礙患者;②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③治療依從性差。
兩組均給予降血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等常規西醫治療,同時進行吸氧,抗凝以及溶栓治療。口服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0299)0.2g,每天3次;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Ⅱ)(重慶康刻爾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2243)0.5g,每天1次;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03356)5mg,每天1次。
補陽還五湯加減組加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藥用黃芪40g,當歸尾10g,赤芍10g,地龍15g,紅花10g,川芎15g、桃仁10g。伴發上肢偏癱加桂枝10g,桑枝15g;伴發下肢偏癱加木瓜10g,桑寄生15g,續斷15g;伴發口眼歪斜加白附子10g,全蝎6g,僵蠶10g;伴發高血壓加夏枯草15g,鉤藤15g;夾痰加法半夏10g,天南星10g,白芥子10g;瘀血嚴重加水蛭6g,土鱉10g,大黃3g。水煎,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
兩組均10天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統計結果。
根據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相關中風診治標準評價臨床療效。顯效:中醫臨床癥狀消失,語言能力恢復,生活可自理。有效:中醫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語言能力提升,外物輔助下可自理。無效:中醫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語言表達不清,生活不可自理。
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醫認為,中風后遺癥為陰陽兩虛、血瘀阻滯、脈絡瘀阻、風痰阻絡所致,補陽還五湯具有補血活血、補氣通絡功效。補陽還五湯源自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方中君藥黃芪大補脾胃正氣,旺氣行血。臣藥當歸尾可養血活血,化血瘀而不傷血。佐赤芍、川芎、桃仁以及紅花活血化瘀,地龍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可起到血氣通行、活血通絡的作用。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輔治中風后遺癥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