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娟,張 婕,張 波,朱 丹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重慶市腫瘤研究所/重慶市腫瘤醫(yī)院,重慶 400030)
研究發(fā)現,70%~80%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會出現乏力相關癥狀,特別是反復化療3~6個療程的患者疲勞等相關表現尤為顯著。癌性疲乏(CRF)是指癌癥或癌癥治療引發(fā)的干擾機體正常功能的持續(xù)性主觀感受[1-2]。臨床常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抗抑郁藥等治療CRF,非藥物干預手段以心理疏導、改善睡眠障礙、營養(yǎng)支持等措施為主。薛靜等[3]研究發(fā)現,中醫(yī)改善CRF具有獨特優(yōu)勢,其中針灸在治療癌癥化療引發(fā)的多種不良反應中具有良好作用。本研究用針刺輔治癌性疲乏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1例,均為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化療后癌性疲乏患者,按照拋硬幣法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8~76歲,平均(62.1±2.1)歲;病程2~7年,平均(4.6±1.4)年。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48~78歲,平均(62.5±2.3)歲;病程2~8年,平均(4.9±1.6)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符合《腫瘤規(guī)范化診療指南》中關于癌癥的診斷標準[4],確診后根據病情特點給予特定化療方案,且在化療期間出現CRF,生存期大于3個月,無藥物過敏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臟系統(tǒng)疾病,伴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溝通障礙,無明確腫瘤病灶,已接受與研究措施類似的治療方案,影響效應指標觀測。
兩組均注射艾迪注射液(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2020236)50~100mL加參麥注射液(正大青春寶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3020019)2~4mL,并針對實際病情加用止痛、改善胃腸動力等對癥干預措施。治療2周為一療程,共2個療程。
觀察組聯合針刺治療。針刺手法以提插、捻轉相結合形式,采用平補平瀉法。取百會、印堂、雙側內關、雙側太陽、雙側合谷、雙側三陰交、雙側陰陵泉、雙側足三里、雙側陽陵泉、雙側太沖、雙側太溪。用75%酒精常規(guī)消毒,再用0.3mm×0.4mm一次性消毒毫針垂直進針,以有輕微酸麻脹重感為度,留針30min,每15min行針1次,1周3次。持續(xù)治療1個月。
用癌性疲乏量表(CFS)對癥狀進行評價,總分75分,包括軀體(35分),情緒(20分),認知(20分)3個維度共15個條目。
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1~5分分別對應一點也不、沒有、偶爾有、經常、非常,將各條目所得分數相加,然后減去調校分即為最后得分,疲乏程度與得分呈正相關。
采用癌癥治療功能評估疲乏量表(FACT-F)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身體、功能、情感、社會及附加狀況5個方面,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根據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分級計分,0~3分分別對應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計算癥狀總積分及積分改善率,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為改善率大于等于95%,顯效為改善率70%~94%,有效為改善率30%~69%,無效為改善率小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CF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F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F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1天 治療后第15天 治療后第30天對照組 40 27.7±3.2 25.5±2.6 21.8±1.8觀察組 41 28.1±3.6 21.7±2.1 17.4±1.6 t 0.528 7.245 11.635 P 0.299 0.000 0.000
兩組生活質量評價結果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價結果比較 (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價結果比較 (分,±s)
組別 例 身體狀況 社會狀況 情感狀況 功能狀況 附加狀況對照組 40 14.8±2.3 15.0±1.7 14.5±1.5 5.1±1.6 26.8±3.1觀察組 41 18.5±2.6 17.8±1.8 18.2±2.1 7.7±1.9 32.1±4.2 t 6.777 7.194 9.105 6.654 6.44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CRF具有癥狀持續(xù)時間長、程度重、難以預知等特性。其發(fā)生機制尚未安全闡明,多認為主要與癌癥、藥物、心理精神等因素有關[6-7]。控制癌痛、維持內分泌平衡、加強營養(yǎng)支持等是改善CRF的有效手段,但目前無特異性治療藥物。
CRF屬中醫(yī)“虛勞”范疇。為氣血、陰陽失衡所致。元氣虧虛,因虛致實[8]。《外證醫(yī)案》言:“正氣虛則成巖。”因氣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引發(fā)血瘀、痰凝形成腫瘤。根據“虛則補之、損者益之”的治療原則,治療應以補益為主,輔以疏肝解郁、補益脾腎。百會穴安神、醒腦、開竅,印堂明目通鼻、寧心安神[9],內關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太陽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合谷可宣泄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三陰交健脾益血、調肝補腎,陰陵泉排滲脾濕,足三里燥化脾濕、生發(fā)胃氣,陽陵泉和胃、理氣止痛,太沖燥濕生風,太溪滋陰益腎、壯陽強腰。諸穴合用,可以提陽氣、振精神,調節(jié)脾、胃、腎功能,提升正氣[10-11]。
針刺輔治癌性疲乏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