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1,金 峰2
(1.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院骨科二病區,河南 鄭州 451100;2.河南省新鄭市中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1100)
腰椎管狹窄癥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椎管結構異常,致使椎管腔變窄,壓迫硬膜囊、神經根或脊髓,引起腰腿痛、間歇性跛行以及一系列神經系統癥狀[1]。腰椎管狹窄癥多采取保守療法,對于癥狀嚴重、神經機能缺損明顯、保守治療不愈者,則需經手術治療,以解除椎管、椎間孔或神經根管內壓迫[2]。本研究用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結合補陽還五湯治療腰椎管狹窄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各43例。研究組女19例,男24例;年齡46~76歲,平均(65.07±7.25)歲;病程3~8年,平均(5.17±0.69)年。對照組女18例,男25例;年齡45~77歲,平均(65.02±7.31)歲;病程2~8年,平均(5.14±0.7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氣虛血瘀證表現為神疲無力,面色少華,腰痛纏綿,下肢麻木,不耐久坐,舌紫苔薄,脈呈弦緊。腎氣虧虛證表現為腰膝酸痛,勞力后加重,臥床休息減輕,肌肉瘦削,氣短形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風寒痹阻證表現為腰腿酸脹,時重時輕,得熱痛減,遇冷加重,舌淡苔滑白,脈沉緊。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規范中國專家共識》[4]。伴有慢性腰痛,或存在外傷史;存在腰腿痛癥狀,以及間歇性跛行,行走、站立時疼痛加重,或發生下肢麻木,休息可減輕;腰過伸實驗為陽性,肌腱反射變弱,肌肉出現萎縮;X線檢查可見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等;CT檢查顯示矢狀徑低于12mm,可見向后延伸骨刺等。
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管狹窄癥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具有手術指征,接受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治療;③對研究涉及療法耐受;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脊柱疾病或神經損傷;②伴有凝血、免疫障礙;③合并嚴重內科疾病;④資料不全或拒絕參與研究。
兩組均行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俯臥位,靜吸復合全麻,懸空腹部,C臂X光機確定責任節段椎弓根,于正后中處行切口,沿骨膜進行兩側椎旁肌分離,至椎板及小關節突外緣暴露,之后置入直徑、長度均適合的椎弓根。根據病情確立減壓范圍,雙側根性癥狀行雙側減壓,單側根性癥狀則采取癥狀側減壓,若根性癥狀不明顯則選擇影像學表現較重側減壓,對側潛行減壓,以盡可能保留正常結構組織,以免引起后方韌帶復合體過度損傷。將減壓側肥厚增生的黃韌帶,以及下關節突切除,同時進行神經根管減壓治療。將椎間盤、上下終板清除后,于椎間隙內植入預先去除的椎板松質骨,并斜行植入型號適合的椎間融合器(裝有松質骨),之后安裝預彎內固定棒;手術完畢后沖洗傷口,置入引流管。術后2天內拔出引流管,抗生素治療3~5天,術后3天開始進行床上抬腿訓練及肌肉收縮訓練,4~5天在做好腰圍保護后下床行走,之后逐漸增加活動量。
研究組加用補陽還五湯治療。藥用黃芪120g,當歸尾6g,赤芍5g,紅花3g,桃仁3g,川芎3g,地龍3g。加水煎煮,濾渣留汁200mL,于早晚等量溫服,黃芪初始劑量為60g,之后逐漸加至120g,持續口服1個月。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5]從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對坐、站立、行走、睡眠、性生活、提物、旅行、社會活動、日常自理能力的影響等方面評估,采用6級評分法(0~5分)計分,評分越低表示腰椎功能障礙越輕。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顯效:腰腿痛癥狀消失,腰椎功能基本恢復。好轉:腰腿痛癥狀減輕,腰椎功能改善,但勞累后癥狀出現。未愈:癥狀持續存在,功能無明顯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術前 術后3個月 t P對照組 43 40.77±5.69 14.80±3.03 26.417 0.000研究組 43 40.92±5.54 12.35±2.61 30.592 0.000 t 0.124 4.017 P 0.947 0.000
腰椎管狹窄發病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也是腰痛癥的常見類型,持續發展不僅會影響腰椎功能,還可能造成下肢肌肉萎縮、行走困難,甚至引起截癱。中醫研究發現,督脈的行徑與脊柱疾病一致,“通督”則為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關鍵[7]。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是用于腰椎管狹窄癥治療常用術式,可有效改善腰椎管狹窄,減輕神經根及硬膜囊的壓迫,并起到一定疏通督脈作用,故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恢復腰椎功能。但手術會造成局部組織創傷及神經損害,術后還需輔以保守治療。
中醫認為,先天腎氣不足或勞損傷腎致腎氣虛衰為腰椎管狹窄發病的內在因素,慢性勞損、反復遭受外傷及風寒、濕邪入侵為外因[8]。同時,手術會造成局部氣血淤積,導致督脈氣血運行不暢,不利于緩解臨床癥狀及恢復腰椎功能。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ODI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補陽還五湯聯合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療效更佳,能夠更好的促進功能恢復。補陽還五湯是益氣活血代表方劑,方中重用黃芪為君藥,入脾、腎、肝、肺經,可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消腫生肌。當歸為臣藥,入心、脾、肝經,可補血活血、通絡止痛。赤芍、紅花、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地龍力專善走、通經活絡、周行全身、以行藥力,共為佐藥[9]。全方注重補益元氣、活血祛瘀,氣旺則推動血行,瘀去則絡通,不僅可彌補手術導致的氣血虧損,改善患處血液循環,加速手術創傷愈合,還可疏通督脈,促進腰椎功能恢復。同時,方中中藥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提高免疫功能,對神經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增強腰椎功能。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結合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治療腰椎管狹窄癥效果較好,能夠提高療效,有利于腰椎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