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立敏,劉燕梅
(河南省唐河縣中醫院內一科,河南 南陽 473400)
腦梗死是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疾病,患者常伴有失語、偏癱、嘔吐等癥狀,目前,常采用鈣離子拮抗劑、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顱內壓等對癥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病癥,但仍有部分患者遺留精神、語言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1-2]。本病屬中醫“中風”范疇。因正氣虛損,氣虛血瘀,痹阻腦絡而發病。在恢復期以氣虛血瘀證為主,需補氣活血[3]。補陽還五湯出自《醫林改錯》,適用于中風氣虛血瘀證,有通絡化瘀、活血養血、補益中氣功效[4]。溫針灸是艾灸與針刺相結合的方法,主治關節痹痛,可行氣活血、溫通經脈[5]。本研究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聯合溫針灸輔治并觀察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對血管損傷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患者,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盲抽法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6~72歲,平均(59.65±5.24)歲;病程1~5個月,平均(3.32±0.94)個月。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6~74歲,平均(59.98±5.67)歲;病程1~6個月,平均(3.36±0.9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6]腦梗死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主癥為氣短乏力,半身不遂;次癥為自汗出、面色?白,偏身麻木,不語,口舌歪斜;舌有齒痕苔或白膩,舌質暗淡,脈沉細;具備主癥及4項次癥,結合舌脈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③有正常吞咽功能;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曉并自愿接受;⑤之前未接受針灸或服用其他中藥治療。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異常;②急性期行溶栓治療;③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④由血液病、腦外傷、腦腫瘤等造成的腦栓塞;⑤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
兩組均接受常規西醫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四川德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304)100mg,口服,日1次;同時依據病史進行抗感染、降血糖、降血脂、控制血壓等對癥干預。持續治療1個月。
觀察組加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用黃芪30g,川芎30g,丹參20g,當歸15g,石菖蒲10g,水蛭10g,地龍10g,赤芍10g,紅花6g,桃仁6g。小便失禁加山茱萸、桑螵蛸、五味子,大便秘結加郁李仁、肉蓯蓉、火麻仁,口眼歪斜加僵蠶、白附子,語言不利加遠志、郁金。日1劑,水煎,取200mL左右藥汁,分早晚2次服用,7天為一療程。同時用溫針灸。常規消毒,進針處選擇鼻中隔方位,實施捻轉提插瀉法,以0.5~1.0寸刺人中穴,運針60s;實施快速捻轉手法,在百會穴及印堂穴刺入,60s后向合谷穴及內關穴刺入,實施平補平瀉法,最后取豐隆穴、足三里、太沖穴及三陰交行針刺。諸穴得氣后,將艾條點燃懸灸,保持體感不灼燙、溫熱。日1次,10天為一療程,間隔1天后可進行下一療程,治療1個月后評估療效。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清晨采集3mL空腹靜脈血,10min離心,3000r/min,取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內皮素-1(Endothelin-1,ET-1)。
記錄瘀斑(針刺部位)、口干、腹痛、腹瀉等發生情況。
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損傷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損傷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損傷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t-PA(μg/L) vWF(μg/L) ET-1(pg/mL)治療前 對照組 43 11.62±2.38 160.36±30.42 92.69±8.33觀察組 43 11.98±1.51 162.86±31.08 91.64±8.93 t 0.838 0.377 0.564 P 0.405 0.707 0.574治療后 對照組 43 15.59±2.48*114.75±20.64* 65.68±7.15*觀察組 43 17.32±2.14* 93.84±16.75* 54.76±5.32*t 3.463 5.458 8.035 P 0.001 0.000 0.000
不良反應。觀察組針刺部位瘀斑1例,口干1例,腹痛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8%(3/43);對照組腹痛1例,由于未接受針刺治療,故無針刺部位瘀斑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1/4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2,P=0.306)。
腦梗死病因與頸部及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因腦組織局部動脈血流驟減,導致該區域腦組織血氧供給不足,進而出現軟化、壞死,造成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有較高的致殘率[8-9]。阿司匹林可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繼發腦卒中風險,但治療期間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胃腸道反應等[10]。
中醫認為,腦梗死為本虛標實之證,氣血虛少、肝腎不足為本虛,瘀血內阻、痰濕壅盛、火熱內郁、肝風內動為標實。因氣血不足,或陰虛陽亢,而血行不暢,致氣滯血瘀,阻滯經絡,終致經脈不通而發病,故需注重恢復期的氣虛血瘀[11]。補陽還五湯以少量活血藥及大量補氣藥相配,可破血通絡、益氣活血。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川芎祛風止痛、活血行氣,丹參清心除煩、通經止痛、活血祛瘀,當歸補氣和血,石菖蒲理氣活血,水蛭逐瘀消癥、破血通經,地龍通絡、清熱定驚,赤芍活血祛瘀、清熱涼血,紅花散瘀止痛、活血通經,桃仁活血祛瘀[12]。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補陽還五湯可作用于內皮細胞,對血管新生具有促進作用,有助于增加缺血區血流代償;同時可提高神經元對缺血的耐受性,對神經元具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可促進腦內微循環,改善血流動力學,使腦血流量增加,并調節機體炎癥狀態[13]。臨床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且對神經細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腦細胞損傷,調節血管環境,進而保護腦組織[14]。溫針灸是通過針刺在相關穴位施加物理刺激,并輔以艾灸溫熏。針刺足太沖穴及三里穴可益氣通絡,豐隆穴可和胃化痰,三陰交可補元神、安神志、益腦髓。研究發現,溫針灸可影響神經脈絡,并對顱內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及分泌產生作用,進而對腦細胞群自發節律的電活動進行調節[15]。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加味及溫針灸輔治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