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杰,來 明,胡 靜,劉婷婷,王 芳,毛榮蘭,朱紅艷
(1.重慶市奉節縣中醫院,重慶 奉節 404699;2.重慶市九龍坡區石橋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 400039)
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是脊髓損傷后的常見后遺癥之一[1],便秘是主要臨床表現。目前已有電子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灌腸、骶神經刺激等治療,但仍有大量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難不能有效緩解。筆者用電針八髎穴改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便秘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重慶市奉節縣中醫院康復科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研究過程中治療組脫落3例(共32例),對照組脫落5例(共30例)。治療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3~58歲,平均(47.06±6.41)歲;病程1~10個月,平均(4.28±2.20)個月。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年齡35~56歲,平均(45.43±6.54)歲;病程1~11個月,平均(4.57±2.5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美國脊髓損傷協會發布的《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脊髓損傷標準[2]和OMGE便秘指南[3]。①脊髓損傷病史;②脊髓損傷前無慢性便秘病史;③排除腸梗阻、乙狀結腸冗長等慢性便秘因素;④排除腸梗阻;⑤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并有以下1項(負壓輔助排便,手指輔助排便,灌腸劑為主要排便方法,每周至少1次排便困難,每周至少1次排便不盡);⑥連續3天內排出的糞便平均少于100g/d。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30~60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生命體征平穩;⑤無暈針史;⑥脊髓損傷前無慢性便秘病史;⑦無心臟起搏器,腦起搏器。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②既往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出現便秘;③孕婦及哺乳期;④有心、肝、腎功能衰竭;⑤精神分裂癥。
脫落標準:①治療未滿4個療程(28天),患者或其家屬要求停止;②治療過程中因一些意外因素導致不能繼續進行。
兩組均用常規治療。①腹部按摩:按照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順序從右下腹開始順時針按摩,每次15~20min,每日2次。②定時排便訓練:每日早餐后0.5h進行定時排便,排便選擇坐位排便(早餐后胃結腸反射最強,坐位排便重力作用較大,腹壓也較大)。③飲食護理:以高纖維、低脂肪、低膽固醇為主,每日飲水2500~3000mL,研究期間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食品。④藥物治療: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mg,日3次口服(飯前)。⑤灌腸治療:在正常飲食的條件下,4天未行大便即可進行灌腸治療,將灌腸導管插入直腸,在給藥時在肛門附近利用氣囊固定,給藥結束后放氣囊,將導管拔出,灌腸選擇肥皂水。
治療組加用電針治療。取八髎穴,針刺得氣后連接英迪KWD-808I電針,同側上髎、次髎一組,中髎、下髎一組,波形選擇疏波,電針強度以患者能夠忍受且無疼痛為度,伴有骶尾部感覺障礙患者以局部跳動為度。7天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對照組加用手指直腸刺激。①肛門牽張術:食指或中指帶指套,涂潤滑油劑,將手指的第1、第2指節緩慢伸入肛門,分別在3、6、9、12點鐘方向把直腸壁的肛門一側緩慢持續的牽拉,每個點持續15s,每遍牽拉持續1min,間隔2min重復1遍,共3遍,每日治療1次。②肛門環形刺激術:帶指套,涂潤滑油,食指或中指伸入肛門約2cm,輕柔快速地做環形刺激,每遍刺激1min,間隔3min再次進行,共3遍,每日1次。7天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肛管收縮壓、FIM總則評分評定直腸功能。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痊愈:FIM評分好轉超過90%,大便功能正常。顯效:FIM評分好轉50%~89%。有效:FIM評分好轉30%~49%。無效:FIM評分好轉30%以下。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肛管收縮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肛管收縮壓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肛管收縮壓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2 96.63±12.52 113.13±12.90*△對照組 30 96.70±10.52 105.30±14.80
兩組治療前后FIM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IM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IM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2 2.56±1.19 4.53±1.24*△對照組 30 2.70±1.15 3.63±1.50*
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分為腹瀉型及便秘型,便秘型除排便困難外,常出現腹脹、腸梗阻等嚴重發癥。護理干預[5]、電子生物反饋[6]、盆底肌訓練[7]、灌腸[8]等均有一定效果,但治療后仍然有不少患者大便功能不能恢復。
電針八髎穴能夠改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便秘型)FIM評分,說明能夠改善排便功能。肛管收縮壓是在患者主動縮肛時所測得的肛管內壓力,其能夠部分反應出肛門外括約肌及盆底肌功能。電針八髎穴能夠明顯增加肛管收縮壓,改善肛門外括約肌功能或者能夠改善盆底肌肉功能。
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是脊髓損傷后支配腸道及盆底神經的神經功能異常,從而出現排便功能異常。結腸活動和肛門直腸功能發生紊亂導致結腸通過時間延長,肛門括約肌失去自主控制,直腸平滑肌與盆底橫紋肌協調性被打亂[9]。盆底肌、肛門括約肌等肌肉功能異常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八髎穴位于骶后孔處,內部走形骶神經,支配直腸肌、肛門括約肌的神經均從該處發出,Benson通過電生理診斷技術證實S3神經根供應眾多盆地器官的神經支配,但也有部份變異,也有可能發出于骶神經的其他節段。目前已有的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治療方法骶神經刺(SNS技術)激是通過電刺激S3神經、Brindley型骶神經前根刺激是通過刺激S1~S4神經,兩種治療方法為最優治療方法,但均操作困難、費用昂貴。電針刺激八髎穴可促進骶神經的恢復,從而改善盆底肌肉及肛門括約肌功能,改善排便功能。
脊髓損傷屬中醫“痿證”范疇。因外傷導致背部督脈及膀胱經受損,督脈不能總督陽氣,膀胱經與腎經聯系中斷,出現下肢運動異常及二便功能障礙。八髎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最早見于《素問·骨空論》,用于治療腰痛等病。由于膀胱經與腎經相表里,因此八髎穴具有溫補腎氣等作用,腎主司二便,后世醫家逐漸發現其在膀胱功能失調、肛腸系統等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針灸六集》、《類經圖翼》、《千金要方》、《普濟方》等書籍分別記錄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能夠治療大便難(不利),為八髎穴治療排便功能異常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近現代醫家開展了進一步研究,如鄔光福等[10]發現八髎穴在肛腸科疾病及便秘的治療中運用廣泛。蘇錦蘭等[11]發現八髎穴能夠治療脊髓神經損傷所致二便功能障礙。通過現代醫學手段,進一步證實了八髎穴能夠治療大便功能障礙性疾病。
電針八髎穴能夠改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便秘型)患者肛管收縮壓,其療效優于手指直腸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