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麗
(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腦梗死致殘率可達75%以上,偏癱為最常見[1]。研究指出,腦梗死后偏癱與神經受損所致的神經、運動功能障礙有密切關系[2]。中醫認為,腦梗死后偏癱由氣血虧虛、痰瘀內生、腦脈閉阻所致,治當以扶正祛邪、醒腦開竅為主。醒腦開竅針法具有舒筋通絡、醒腦開竅的作用[3]。易筋經訓練為吸收現代健身理論的傳統保健功法,可暢通周身血脈,改善臟腑功能。本研究用易筋經訓練聯合醒腦開竅針法輔治腦梗死后偏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6例,均為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3例。對照組男33例,女20例;年齡39~78歲,平均(60.03±7.85)歲;病程1~6個月,平均(3.47±1.05)個月;側腦室體旁梗死19例,分水嶺梗死18例,單個腦葉或基底節或大面積腦梗死10例,腦干或小腦梗死6例;左側偏癱42例,右側偏癱11例;偏癱肢體Brunnstrom分期為Ⅱ期15例,Ⅲ期26例,Ⅳ期12例。觀察組女19例,男34例;年齡38~79歲,平均(60.85±8.24)歲;病程1~6個月,平均(3.54±1.10)個月,側腦室體旁梗死20例,分水嶺梗死19例,單個腦葉或基底節或大面積腦梗死9例,腦干或小腦梗死5例;左側偏癱41例,右側偏癱12例;偏癱肢體Brunnstrom分期為Ⅱ期16例,Ⅲ期24例,Ⅳ期13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訂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中風恢復期診斷標準[4]。風痰瘀阻、氣虛血瘀、肝腎虧虛,癥狀以言語謇澀、口舌歪斜為主,頭痛為次。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年中華醫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腦梗死偏癱恢復期診斷標準,發病2~24周內,表現為口齒不清、肢體障礙與神經反射好轉、經顱腦CT檢查大腦半球的病變稍有縮小。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伴一側肢體活動不利,無明顯功能缺損、意識不清;簽署承諾書。
排除標準:有心、肝、腎及內分泌系統、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認知障礙,癱瘓病史。
兩組均給予常規康復療法。按《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進行二級預防,包括調整血壓、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穩斑、平衡電解質,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包括翻身訓練、坐站訓練、起坐訓練、步行訓練,1日2次,1周10次。
觀察組加用易筋經訓練及醒腦開竅針法。易筋經十二勢,借助呼吸引導,意識和動作結合,呼吸自然,靜止性用力,伸筋拔骨,意隨形走。上肢、肩關節功能障礙多進行“韋陀獻杵第二式”、“韋陀獻杵第三式”等練習,下肢功能障礙多進行“拽九牛尾”、“三盤落地勢”等練習,1日1次,1周5次,第1~2周1次20min,2周后逐漸增加至1次45min。醒腦開竅針法主穴取三陰交、人中、內關,輔穴取尺澤、委中、極泉。三陰交提插補法,斜刺(45℃)30~50mm;人中重雀啄法,斜刺10~15 mm;內關提插捻轉,直刺15~30 mm;尺澤提插瀉法,直刺30mm;委中提插瀉法,直刺15~30mm;極泉提插瀉法,穴下30mm直刺30~50mm。下肢癱瘓加丘墟透照海、申脈,上肢癱瘓加手三里、肩貞、曲池、合谷,吞咽困難加完骨、翳風、風池,語言不利加金津、玉液穴。1日1次,1周6次。
兩組均持續治療2個月。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用雙抗體夾心固相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分別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bility daily living scale,ADLS)評估。NDS 0~45分,0~15分、16~30分、31~45分別為輕度神經功能缺損、中度神經功能缺、重度神經功能缺損。ADLS由軀體生活自理量表(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IADL)組成,PSMS包括穿衣、進食、上廁所、洗澡、梳洗、行走6項,IADL包括備餐、購物、打電話、洗衣、自理經濟、服藥、使用交通工具、做家務8項,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血清BDNF、NGF水平。
臨床控制:臨床癥狀基本消失,NDS評分恢復80%以上。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NDS功能評分恢復45%~80%。有效:臨床癥狀稍緩解,NDS功能評分恢復18%~45%。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NDS功能評分恢復不足18%。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NDS、ADL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DS、ADL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DS、ADL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NDS ADL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3 31.09±3.25 15.27±2.26*42.28±8.65 64.25±11.17*對照組 53 30.76±3.08 20.42±2.75*43.09±9.14 57.37± 9.84*t 0.537 10.533 0.469 3.365 P 0.593 <0.001 0.640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BDNF、NGF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BDNF、NGF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BDNF、NGF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NGF(pg/mL) BDNF(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3 129.06±12.74 147.83±14.15*3.63±0.47 5.91±0.76*對照組 53 128.42±12.25 138.24±13.76*3.59±0.42 4.69±0.58*t 0.264 3.537 0.462 9.290 P 0.793 <0.001 0.645 <0.001組別 例
腦梗死后偏癱屬中醫“中風”、“痿痹”范疇。“竅閉神逆,神不導氣”為基本病機。醒腦開竅針法有調神、調氣雙重作用,可改善精神認知、運動功能[6]。三陰交為腎、脾、肝交會穴,針刺可生髓益腦、補腎滋陰;人中為督脈、手足陽明經交會穴,補可振奮陽氣、醒腦開竅,通陽泄熱;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穴,可疏通氣血、養心安神;委中、尺澤、極泉可運行氣血,疏通經絡。諸穴合用,共奏疏通經絡、醒腦開竅、改善元神之府之功。研究表明,人中可降低腦組織能量代謝,保護腦細胞;內關可改善腦循環,保護心臟功能;三陰交可補益肝腎[7]。易筋經訓練集養生、體療、保健于一體,為我國傳統四大健身術之一。易筋經訓練過程中,肌肉放松、收縮交替進行,可促進具有擴血管作用的物質(腺甘酸、三磷酸等)生成,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易筋經動作注重旋轉扭曲、抻筋拔骨。易筋經訓練主要以軀干屈曲與旋轉、上肢伸展及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屈和重心逐漸偏移患側為特點。其中脊柱旋轉屈伸為易筋經特點之一,通過刺激位于椎管內神經根與脊髓,增強其調節、控制功能。研究顯示,易筋經訓練可調節肝藏之血,充分滋養肝主經脈,并可提高心血管系統功能,改善營養代謝,提高肌肉、關節、骨骼等組織活動功能及肌肉、肌腱、韌帶靈活性、柔韌性[8]。
研究指出,BDNF、NGF在減輕缺血性再灌注損傷中具有保護作用[9]。BDNF、NGF為常見神經營養因子,可有效抑制神經細胞凋亡,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易筋經訓練聯合醒腦開竅針法可提高血清BDNF、NGF水平,促進神經功能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