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潔
(河南省沁陽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沁陽 454550)
腦卒中具有較高的致死率,目前多采用手術或藥物治療,可降低致死率,但仍遺留諸多后遺癥,其中上肢痙攣尤為常見[1]。針刺十宣穴、循經推拿可促進上肢血流通暢,手部功能恢復[2]。本研究針刺十宣穴聯合循經推拿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3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治療患者,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依據盲抽法分為對照組41例及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63~76歲,平均(69.53±3.08)歲;病程15~98天,平均(56.33±5.67)天;合并高血壓21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9例。觀察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64~77歲,平均(69.29±3.14)歲;病程14~99天,平均(56.61±5.89)天;合并高血壓22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西醫符合《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3]中腦卒中后上肢痙攣診斷標準。②中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中腦卒中后上肢痙攣診斷標準。主癥為語謇或不語、口舌歪斜、上肢痙攣,次癥為頭痛、暈眩、氣短等,舌苔白、脈細。③無精神疾病,可正常交流;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感染性疾病;②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老年癡呆病史;④凝血功能障礙。
兩組均予以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取百會、上肢極泉、三陰交、曲澤、商丘、尺澤、大陵、內關、合谷、陰谷穴、陰陵泉、太沖、后溪,用25號1.5寸長毫針(蘇州東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型號ZBX-2型),75%酒精消毒后直刺,進針深度10~15mm,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1日1次,1周5次,治療4周。
觀察組加用針刺十宣穴。取痙攣程度最嚴重的1~4個手指十宣穴,用三棱針(蘇州市吳中區東方針灸器械廠,型號小號),75%酒精消毒后快速直刺,然后擠出3~8滴血,1日1次,根據痙攣緩解程度不同放血可間隔1~5天進行1次,1周5次,連續治療4周。同時加用循經推拿,根據逆三陰三陽經走向,對上肢痙攣處進行拿捏3次。點按上肢痙攣處肩井、肩髃、合谷、后溪、外關、曲池、手三里、勞宮、神門、內關、手五里、曲澤、郄門、陰經極泉,每個穴位點按5min。點按后對肩關節功能位進行推拿,將上肢進行外展、內伸、內外旋轉等,并在按摩時指導患者進肘關節屈伸運動,運動保持3min,休息3min后進行下1次運動。完成后對每根手指進行梳理,持續5min,1日1次,1周5次,連續治療4周。
采用Ashworth的痙攣程度分級表[5]對痙攣程度進行評估。0級為無肌張力升高,1級為肌張力輕微升高、受累時肢體阻力較小,2級為肌張力明顯升高、肢體易屈伸,3級為肌張力顯著升高、活動困難、可在幫助下完成,4級為受累時肌肉僵直或處于屈曲位。
采用簡化的Fugl 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6](FMA),對手功能進行評估,分值為0~20分,分值越高表示手功能越好。
兩組痙攣程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痙攣程度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2 5.36±2.37 14.29±1.60 20.239 0.000對照組 41 5.21±2.14 10.54±1.49 13.088 0.000 t 0.302 11.044 P 0.763 0.000
腦卒中屬中醫“中風”范疇。病機為氣血失衡,氣血津液輸布失常,經絡阻滯,氣滯血瘀。治療應以調節氣血,通經活絡為主。十宣穴屬于指掌側固有神經,對神經末端進行點刺,可促進經脈氣血通暢,新血再生,從而緩解上肢痙攣。同時,刺激末梢神經可抑制機體血小板聚集,促使血管擴張,進而修復受損的腦細胞,改善細胞水腫及神經功能[7-8]。循經推拿可改善上肢軟組織及關節的營養狀態,并消除上肢局部炎癥,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此外,循經推拿可改善關節僵硬、粘連、肌肉萎縮、痙攣等,促進上肢運動功能恢復。
針刺十宣穴聯合循經推拿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效果較好。